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答案:(4分)(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
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及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其中既有实词,更有词类活用、虚词、固定结构等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可见,这道题目也不一定都是考查实词现象。劝,勉励,在《劝学》中有此用法。其为多义词,注意与规劝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规,即要求对方改正某些行为以符合要求。这里显然没有此意。乐,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即以……为乐。首先要判断其活用,再判断是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最后再看看动作的发出者是谁,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当然,如果把乐看作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也同样是意动,对得出正确答案没有妨碍。所从,是所字结构。从,根据令初下,可知是听从,而不是跟从什么的;所,助词,与从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做不知的宾语,相当于听从什么,所本身词义很虚。
最难的是顷,书本上只学习过表示短暂时间的用法,如顷刻、少顷、有顷、顷之等。这里附着在几何、三月的后面,按理说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有限古汉语知识推断出来。几何是数词,一般做定语,那么,中心词顷推测起来应为时间,也就是说由短暂时间泛指时间,几何顷应为有多久。这样,三月顷,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顷应该还是泛指时间。(我以为这样解答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但是按照答案的理解,解顷为左右(指时间),问题就复杂了。即是把它看作表约数的一个虚词了。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二里所即二里左右》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看起来,这里属于第三种情况,在基数后加约数词。但是,顷做约数词确实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提问的时候,是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如果太过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不知如何建构?难道让学生根据许所余等的用法来推断吗?那也太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