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阅读答案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阅读答案

(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 A

解析 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 C

解析 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

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答案 (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解析 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

答案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解析 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