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脸上的指痕王钢
那一片指痕,光滑,坚硬,冰凉,凹陷在一块石碑上,凹陷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正逢开封菊花花会,满城尽带黄金甲,天南地北的一群作家共游花海。菊香渔深处,我无意之中触摸它。
在堂堂“开封府”,大门右侧的亭子里,矗立着一通两米多高的石碑——《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一份名单,竖排,一共183人。在北宋时代,从建隆元年至崇宁四年的147年里,他们是坐镇首都的历任开封知府。183张古旧的面孔,拥挤在不足1米宽的碑面上,表情不一,风貌各异,却都峨冠博带,声威赫赫,惊堂木的拍击声从一旁大殿中隐隐传来。
这个群体中,藏着不少震烁古今的名字。导游上上下下地指点,作家们饶有兴致地一一辨认:
性格豪爽风趣、以“背靴”故事脍炙人口的寇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人品忠直、书艺高深的蔡襄;
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
既是奸佞之臣,书法又列苏、黄、米、蔡“宋四大家”的蔡京;
与哥哥王安石政见不同的王安礼……
还有,还有,大家的目光显然并不满足,仍在逡巡,仍在搜寻,寻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象征意义的终极——包拯!大宋开封府里怎么能没有他呢,所有历史都绕不过去的包拯,老百姓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包拯!——然而,没有,石碑名单上没有这个名字。
包拯确实曾经执掌开封府。北宋的嘉祜年间,在这座开封府中,不仅有他的大印,他的宝座,还有传说中那忠心耿耿的王朝马汉,那威风凛凛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他的名字到哪里去了?
导游指着石碑上第三排名字中间的一片空白,说:这是第93任开封知府包拯。
空白!?——这片空白,竖行宽约寸余,几乎成了一个凹坑,因为磨得油黑发亮,所以虽然无字,在斑驳的碑面上却反而更加突出了。
为什么,历任开封知府中,为什么独独包拯的名字被人磨掉?
一位北京来的作家发挥想象:是不是因为包拯开罪权贵太多,仇人出于泄愤,有意把包公的名字凿去了?
不,导游讲述真实的来历,包公的名字是被抚摸掉的,是被历朝历代的游人百姓抚摸掉的。
碑上最初是刻有包拯的名字的。来自浙江的作家叶文玲和我同时摸着凹痕的边缘,她说,这里还剩有“包”字横折弯的一角;我说,这里还隐约可见“拯”字一捺的末梢……
包拯的名字,消隐如烟,融化如水。坚硬如铁的石碑,内体的手指多少遍才能将它磨成这样!
据说,这块《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原碑,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原碑上面的包拯,就已经被宋代的百姓抚摸出了深深的指痕,远在南宋时期,就曾有人记述:“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肃(包拯64岁卒后,朝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如今,“开封府”的这块仿碑,将古人的指痕如实复制下来了。而今天的游人百姓,又将新鲜的指痕一层一层地覆盖上去,将这处凹痕磨得更新,磨得更深。
悠悠九百年,手指犹如潮汐一般,一阵阵,一遍遍,爱抚这个名字,就好像放在包公的脸上,触摸着那一张黝黑的面孔。
开封乃皇都重地,北宋朝廷当然格外用心,所以,147年里换了183任知府,平均每任执政不足一年。包拯担任开封知府的时间算是长的了,也仅仅一年零四个月。
回望石碑,文学评论家孙荪意味深长地说,包拯在开封府只有一年多,焦裕禄在兰考县也是一年多。
思绪一下子锥透了岁月的壁垒,贯通了古今。
包拯任开封知府的时间,是从北宋嘉祜二年三月到次年六月,这是他一生最酣畅的一次进发。
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的时间,是从公元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这是他一生最决绝的一次绽放。
“开封府”的这块石碑,也是历史奖赏包拯的一块无字碑。
将来,还会有更多更多的手指伸过来,抚摸石碑上的这个空白,留下敬畏的指痕,温暖的指痕,心疼的指痕……
我把手指放入一片光滑、坚硬、冰凉的凹痕中。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期)
14.“菊香深处,我无意之中触摸了它”,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把“它”同“菊香深处”相联系,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5.在揭示《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空白”形成的真实原因之前,文章都作了哪些铺垫?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6.文章主要是写包拯,在后文又提到焦裕禄,有什么用意?(6分)
答:
17.请简要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4 “它”指的是留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包拯刻名处凹陷的指痕,代表包拯的形象。(2分)菊花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高尚气节(2分)将‘二者联系,含蓄的表达了对包拯的赞美。
15列举与包拯相关的人物进行烘托;叙述自己寻找包拯名字的急切;写出对有关原因的猜想,最后揭开谜底。这样写造成了悬念,使文章跌宕有致(或造成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16更好地烘托出了包拯的形象,强烈表明无论古今,官声名誉不在于居位长短。从而深化了只要公正为民,清廉秉政,就会被人们永远铭刻在心碑上这一主旨。
17 呼应开篇,再次点题,使文章结构严谨,由衷地表达了对包拯这位古代清官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