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B.公问其故
立有间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D.何以战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2) 既克(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指代:
B、登轼而望之指代:
C、故克之指代:
D、故逐之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1、衬托曹刿的“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