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信任的力量》,完成14-16题。
①某报曾登载过一则短文:作者在德国打工,某天房东要去旅游,请小伙子帮忙照看热带鱼,说着就把房门的钥匙交给了他。房东与他素昧平生,竟然对一个陌生人如此信任,让他又感动又颇有压力。
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
③读了这两则发生在德国的故事,我不会认为那里的一切都是阳光灿烂,或诸事均坦坦荡荡,墙角处肯定也会有蜘蛛网。但是这两个故事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令人羡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真诚。
④1991年我去德国参加华文文学研讨会,会后应歌德学院院长邀请去该院讲学。因经费不足,院长就私人掏腰包,把本应学院邀请的公务活动,变成了他“个人邀请”,因此接送或讲学期间的外出,一概由院长夫妇驾驶私家车出行,接待人员也全由院长的夫人与子女担当。像这位院长这么讲原则,守信用,在有些国家可能是凤毛麟角了。
⑤其实我国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严守信用及对人信任的倡导。“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不论是什么人,有地位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也好,平民百姓或只是一般服务人员也好,首要一条,都应当是受公众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公众眼里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财富。
⑥受人信任的人,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个人格法庭。那里虽然没有法警看守,也没有廉价的信誓旦旦,却时刻有一颗滚烫的良心,当然事物有时也会走向反面,并不是所有的诚实都能收获信任,否则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不会在狱中唱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不信任感”。有人说,假如雷锋健在,他那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一多半会惹来怀疑的目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诚实的人被欺骗得太多,诚实人也会怀疑诚实。一旦诚实人怀疑诚实,人的世界就会堕落。”
⑦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教师对学生如此,其他一切亲情、友情及干群关系,或邻里关系,乃至国际关系,无不如此。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信任”是一件得之很难失之最易的品行。被信任者即是被信赖者,那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这种财富积累的愈多,做事的成功率愈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任富翁”愈多,其社会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谐。不论哪个领域、哪个角落,若是产生了信任危机,那么他便距“危机四伏”不太遥远了。
⑧信任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能增强人的自律意识。
(作者:高深来源2012年4月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4.文章开头就列举了三个事例,是不是重复?为什么?(3分)
15.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2分)
16.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信任有哪些力量?(2分)
参考答案: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14、不是。
前两个事例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小伙被房东和店主这两个不熟悉的德国人信任的故事,充分表明德国的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的。(1分)
后一个事例讲述德国院长严守信用的故事,这就交代了个人严守信用是人与人互信的基础。(1分)
从而引出下文对信任这一话题的阐述。(1分)
15、划线句引用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总结的关于教育孩子的精辟见解:首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达到互信。(1分)
从教育切入由小到大,由师生关系到所有一切关系,最终论证了“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的观点。(1分)
16、个人做到守信用,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被信任者做事更易成功(1分)。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民族就会同心,国家社会就会安定和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