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
高 月
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后,在面对存在差异的社会个体进行利益分配时,提出恰当的方案,并凭借公正、高效、廉洁等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实施,以获取广大民众信任度的施政能力。这一定义说明,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本身,客体则是对此进行评价的社会民众,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获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政府在凭借合法性获得最初的公信力基础之后,其后续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问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最为接近这一机制的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予公众一个参与政治进程、影响政治决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为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迫使其更具响应性和代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从国内外政治进程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政府未来的方向将从管制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强制力,这一强制力通过无限扩张维护并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当手段达到人民的预期。因此,通过政府职能设置与政府责任的一致、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一致、向公众承诺与承诺兑现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径与民众信任政府预期的一致,将服务作为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与我国政府职能相对落后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行政权力异化行为——腐败、不正当竞争等,也恶化了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而我国制度体系改革的滞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与此同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也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府职能与时俱进,重塑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6.下列有关“政府公信力”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包括在进行利益分配时所采取的针对 不同社会个体所提出的方案及其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B.政府公信力体现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 工作方式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公信力就高,反之则低。
C.政府公信力的客体是社会民众,尽管他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拥有监督政府的权利, 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左右政府的行政行为。
D.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政府角色一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 生态的不断优化,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7.下列对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职能沿袭管制型政府的传统,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 需求,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参政意识逐步提升,民意表达途径不断拓宽,也对政府的公 信力带来巨大挑战。
C.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腐败、不正当竞争等权力异化行为开始出现,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D.我国在制度体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 落实,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府要想取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就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要保证绝 对公平公正,求得各个阶层的利益平均化。
B.新媒体出现后,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社会民众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这在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C.服务型政府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以委托人的身份行使社会民众赋予 的公共权力,以实现民众的预期和意愿;
D.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政府公信力 将不断提升,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也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