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好莱坞”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朱家桥老邵村,家境殷实,世代经商。父亲邵玉轩1901年在上海建立“锦泰昌”颜料号,在上海工商界很活跃。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家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大哥邵醉翁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正值上海电影事业一片繁荣竞争激烈之时。1925年上海已有140余家电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国电影出自上海。邵氏兄弟四人,老大邵醉翁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擅长摄影。在这个家庭作坊里他们分工合作,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深受上海市民欢迎。“天一”抓住机会,不断推出新片,收益颇丰,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六家制片公司联合起来(简称“六合”)排挤“天一”。上海危急,邵氏派老三远赴南洋探行情。经一番努力,南洋局面初开,邵仁枚提出让邵逸夫去做帮手。1928年,中学刚毕业的邵逸夫想进入清华、燕京而游览北京,在旅馆接到三哥让他去南洋的电报。邵逸夫于是前往新加坡。新加坡是东南亚最繁华的商埠,每天都有大型客货轮进进出出,但娱乐活动十分单调。邵仁枚两兄弟趁机开拓小城镇市场,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到处找空地放映“天一”出品的电影。邵仁枚清扫场地,检查放映机,搭帆布帐篷;邵逸夫写海报,拎着浆糊桶,走街串村张贴。电影广受欢迎,两人却精疲力尽。
有电影史学者认为,上海的市民文化是中国早期电影的灵魂。邵氏兄弟大概还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但商人的直觉使他们将“天一”影片的观众定位于文化道德保守、追求视听娱乐的普通市民。这种倾向,在日后邵逸夫主持的影视中都有体现。邵氏影片一边在内容上注重旧传统,一边在形式上领导新潮流。公司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以染色为卖点,《女侠李飞飞》以刀光剑影动人心;《白蛇传》《珍珠塔》则创造出新的商业类型电影“稗史片”,并引发了一场挖掘稗史和民间传说的热潮;喜剧片《王先生》开创改编漫画为电影的中国纪录。但真正的“新潮”,是3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上映,票房甚佳。邵逸夫不甘示弱,立刻乘船去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一路晕船吐得死去活来。轮船在美国西海岸触礁沉没,邵逸夫落入水中,抱住一块木舢板在海上漂了一天后等来了救援船只。1932年,邵氏兄弟用从莱坞买回的器材,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影片连续公映数月,场场爆满。邵氏公司从此健步如飞,1937年抗战前夕,在东南亚有电影院110多家,游乐场9家,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抗战结束后,老二邵屯人在香港创立由他和他的7个儿子组成的“邵氏父子公司”,负责拍片;邵仁枚和邵逸夫在南洋创立了“邵氏兄弟公司”,负责投资。“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账,是典型的“亲兄弟,明算账”。 由于邵氏父子经营不善,1957年,50岁的邵逸夫奔赴香港,全面接管邵氏父子公司,并更名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任总裁。若干年后,这家公司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摘编自湖北人民出版社《邵逸夫传》)
相关链接
①邵逸夫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九部,平均每年700多部,其一生阅片量高达五位数。1964年的一天,邵逸夫长子邵维铭下班途中被劫,绑匪告诉邵家,需要赎金300万元。邵逸夫正在看样片,接到电话只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挂了电话,继续看样片。——新浪宁波
②“逸夫教学楼”,简称“逸夫楼”,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逸夫楼遍及各地的大中小学。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邵逸夫出生于商界世家,但邵家世代经商的传统终结于他这一代。其父育有五男三女,却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
B. 邵逸夫十七岁就参与大哥邵醉翁的影片公司的制片工作。在这个家庭作坊里,他与兄长们分工合作,练就了擅长摄影的本领。
C. 邵逸夫中学毕业后想到清华大学或燕京大学深造,但“天一”遭“六合”排挤,他放弃求学打算,远赴南洋帮三哥开拓市场。
D. 邵氏影片在内容上注重旧传统,在形式上领导新潮流。他们出品的影片以鲜明的特色,一直引领着上海乃至全国电影的潮流。
E.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前身是邵氏父子公司,是自任总裁的邵逸夫命名的。该公司越办越火,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2)“天一”电影公司为什么把市场定位于普通市民?请简要分析。(6分)
(3)邵逸夫特别爱看电影,其长子被绑架,得知消息后他仍继续看样片。本文链接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含链接)只是“电影皇帝”邵逸夫的人生片段,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答案及解析】
(1)C E(答 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相关语段、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A 项曲解文意,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指的是“邵家众多兄弟”,即“五男三女”中的五男,而不包括三女。见原文第1段开头。D项以偏概全。第2段中间部分说:真正的“新潮”,是3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有声电影。在有声电影上,邵氏影片没有领先。故“一直引领……潮流”与文意不符。B项时序颠倒。邵逸夫原本就“擅长摄影”,而不是在邵氏影片公司中练就了这种本领。CE两项均符合文意。
(2)①普通市民数量巨大,是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影片面对普通市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分)。②普通市民文化道德保守,追求视听娱乐。这种审美特点具有遵循传统道德的大众化倾向,使电影创作有丰富的题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目的是把握传主的竞争策略。解题抓住两个环节,一是普通市民是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由此概括出①;二是普通市民“文化道德保守,追求视听娱乐”的特点,说明市民文化遵循传统道德,审美情趣大众化,据此从创作题材方面概括出②,此点较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故赋分较高,以拉开区分度。
(3)①说明邵逸夫勤于事业,是个工作狂。看电影是他的工作,而不是娱乐,他要从大量的影片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为拍出好影片而不断充实自己。②从一个侧面说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有邵逸夫这样勤奋、敬业、不断开拓进取的领头人,公司的电影事业才取得了骄人的成就。(3每点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提取隐含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看电影本身就是邵逸夫的工作。由此扩展开去,这个细节所隐含的两个用意就很明显了:①是说明邵逸夫工作勤奋,②是说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成就辉煌的原因。
(4)启示一:创业在少年。①邵逸夫十六七岁开始创业,二十出头闯南洋,五十岁任公司总裁。这说明起步早,见效快。我们要尽早开始社会实践,不要宅在家里。②青少年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正是创业的大好时机,要抓住宝贵的年华早早迈出创业的步伐。
启示二:爱拼才会赢。①邵逸夫勇于拼搏,为应对“六合”围攻,他远赴南洋开拓市场,备尝艰辛;为增强竞争力,他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九死一生。②勇于拼搏是一种可贵的素质,这种素质是制胜的基础。我们要把“爱拼才会赢”写到自己人生的旗帜上。
启示三:仁者爱无疆。①邵逸夫既是拼搏的英雄,又是慈爱的仁者。由他捐资建起的教学楼遍及中国大陆,他的仁者之心,由此可见一斑。②仁者之爱,其大无疆。博大的人文情怀在邵逸夫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我们要把他作为人生的标杆,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
(以上几个方面,答一个即可。观点鲜明2分,结合材料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传主形象特征,理解其主要精神品质给人们的宝贵启示。本文虽然只是邵逸夫的人生片段,但信息量较大,考生采集相关信息有很宽的余地,答案是比较开放的,只需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方面即可作答。整合答案时按照“观点+概述”的格式作答。观点要鲜明,一语中的;概述要简洁,与材料密切相关,将观点有力地支撑起来,让人能感受到你从邵逸夫的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押题依据】邵逸夫是世界著名的影视大王,有“电影皇帝”之称。2014年1月7日邵逸夫辞世,享年107岁,引发全球对他的关注。邵逸夫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他捐资建起的教学楼遍及中国大陆。有关邵逸夫的传记版本很多,流传甚广。2014年新课标高考,其传记很可能成为命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