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吴公堤记 陈观》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公堤记 陈观》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公堤记》阅读答案翻译陈观

【明】陈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字允升,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代兴废,未暇究论  暇:空闲

B.会岁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动以千计,几寝是事  寝:搁置

D.窃惟官府起大兴作   惟:思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捍潮御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俨若天造     若入前为寿

C.以记其兴筑颠末舟遥遥以轻飏

D.皆民事所当为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余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4分)

译文:

(2)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3分)

译文:

(3)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3分)

译文:

4.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歉:歉收。

5.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均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假如,如果”。B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C项,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后者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D项,前者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所当为(之)民事”;后者,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7.(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这题字数不多,但翻译难度较大。“僚佐”、“所先”、“莫”、“亟”各1分。(2)“昔”、“冲”、“遂”各1分。“冲”也可以解释为“要害之地”等。(3)“从”、“起”、“庸”各1分。“庸”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庸”相同,副词,表反问,可解释为“怎么;哪里;难道”等。第(1)句和第(3)句如果翻译不够连贯顺畅,可酌情扣1分。

《吴公堤记》阅读答案翻译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侯”在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是武则天的年号),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富春县城)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公元1426至1435年,共10年)乙卯(干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435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他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1436至1449年。正统四年是1439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富春县的)堤坝随了吴侯的姓氏,也是从前人开始这种(命名)方法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又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荆州府学退休教授陈观记。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