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版九上中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唐雎: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二、词语解释:

(一)常规词语

1.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 易安陵 交换

3. 其许寡人 答应

4.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5. 甚善 好

6. 虽然,受地.. 虽然这样

7. 弗敢易 不;交换

8.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9.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10. 请广于君 扩充

11. 逆寡人者 违背

12. 轻寡人与 轻视

13. 非若是也 像;这样

14.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15.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16.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7.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 听说

18. 布衣 平民

19.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20.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21.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22.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 仓鹰 通“苍”

24. 休祲 吉凶的征兆

25. 若士必怒 如果

26. 缟素 穿丧服

27. 色挠 变了脸色;

28. 挠 屈服

29. 谢之 道歉

30.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31.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因为

(二)词语归类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4.一词多义

徒:免冠徒跣 (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三、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四、内容主旨 :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五、段落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六、内容剖析 :

1、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 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2、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七、典型题解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答: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答:面对王咄咄逼人的威势,唐雎从容镇定,答语不卑不亢,即重申了安陵君的意思,又更进一步断绝了秦王的念头;当秦王恼羞成怒用所谓的“天子之怒”相要挟时,唐雎以死相拼,最?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败下阵来,认识到安陵小国不可欺,所以说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4、唐雎的使命是通过 外交途径来缓解两国之间的矛盾。

5、第一段的作用是:交待唐雎在吞并与反吞并的情况下出使秦国,任务艰巨,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6、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答: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例如: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搞抗曹。

8、从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知道秦国最终还是灭了安陵,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你觉得唐雎这个人物值不值得赞颂?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安陵君既然识破了秦王的诡计,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朗读读第二自然段。

①说说秦王的话语分为几层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秦王的答话可分为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另一层意思是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样说的目的是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②唐雎在回答秦王时用了一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答:有意激怒秦王,进一步揭穿其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11、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秦王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②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跟秦王拼命,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12、阅读全文,思考:

①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3、根据阅读和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安陵君和唐雎拒绝秦王的语气各不相同: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  地拒绝了他;唐雎面对秦王的指责,却是断然  地拒绝了他。

14、秦王说“灭韩亡魏”有何目的?

答: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恐吓唐雎,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15、唐雎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答: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

16、简要说说秦王是如何恩威并用,软硬兼施的?

答:秦王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17、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正确吗?

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 亦或答正确,说出人个困苦的遭遇

18、阅读全文,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19、文中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一致,但谁更需要勇气?为什么?

答:唐雎,因为答复的内容虽有重复,但却有三点不同,其一,地点不同,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区区小国的使臣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

20、文章既然主要表现唐雎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秦王与安陵君的言行?

答:写秦王的言行主要起反衬作用,侧面表现唐雎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写安陵君的言行主要从正面衬托唐雎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21、“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出他要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22、文中写秦王神态变化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神态的变化你觉得秦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23、全文用对  比和衬  托来刻画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  面烘托,如文中秦王的形象刻画得很鲜明,其作用是将唐雎不畏强暴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24、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

答: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25、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起反衬作用,侧面表现唐雎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

2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八、参考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生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跑,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