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解: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⑵尊君在不 不:
⑶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⑷下车引之 引: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3分)
【小题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3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小题5】(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期根据语境意思为约定,不能理解为期限、时期等意思;(2)不根据语境意思为与在相对;(3)顾在此为动词,意思为转头看;(4)引在此意思为拉,不能理解其他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蛤蟆;C、助词,无意思;D、结构助词,的。例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点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很丰富,比如:一、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陈太丘,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典故,表明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这样的回答,即体现了本人的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出其是一个守信、明礼的人;根据用典故巧妙的回答了袁公分析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