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愤怒出诗人阅读理解

愤怒出诗人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绪的发泄。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尽管忧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区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结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老者歌其事。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情发于中,故文形于外,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发愤著书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如此等等,把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表现于诗歌,也许这样他们已或明或暗地、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判处了欢乐情感的死刑。

而发愤著书之说,则又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这里韩愈把不平的内心体验当作诸如草木、河水、金石之鸣要以风、以敲击作为激发媒介一样,诗作也要以痛苦不平作为激发媒介。

发愤著书说在中国文论史上一直广为流传,为什么苦闷不平的创伤性经历比欢愉畅达等情感更能成为文人们的创作材料呢?原因是古代文人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今天的我们要从中国古代文论中走出,作更深入的探研,也就是苦闷与创作的关系。

(原载于《西部文化周报》)

1.对发愤著书的解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创作往往就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诗经》就是我国古人的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B.发愤著书是一种创作心理,往往跟怨愤情绪有一定联系,但作品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

C.发愤著书是因为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作者胸中的怨恨,读者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出来。

D.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从个人仕途升沉的角度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所以发愤著书能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2.下面对发愤著书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如果不是古代人发愤著书是不可想象的。

B.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C.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就是当人有了苦闷、忧愤的创伤体验,就要借助诗歌表达出来。

D.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的有思、有怀就是激发创作的媒介。

3.2010年12月31日去世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残疾后用文学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结合本文观点,对此作简要评价(3分)

答案:

1.B

2.A

3.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最初的动机也许是为了生存需要,似乎并不属于发愤著书的范畴,但如果从苦闷与创作的关系趋理解,应该也是符合发愤著书说的,毕竟当年找不到出路、转着轮椅在地坛消耗光阴的史铁生也是非常苦闷的。 答案解析: 1.(发愤著书是就创作的内容充满怨愤而言的,不一定都要抒发怨愤之情有误。)

2.(只能说明发愤著书是众多作品流传于世的原因)

3.言之成理即可。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