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此诗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居所时所作。常建和王昌龄是同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曾有短暂归隐,但此时已登仕路。

1、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2、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3、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4、群:与为伍。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4分)

(2) 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3)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4)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

参考答案:

(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1分);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1分);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1分);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1分)。

(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2分)。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1分)(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3)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自己也将归隐。

(4)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阅读练习二:

1.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为该诗佳句,试作赏析。(3分)

2.前人用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评价常建诗,就是说常建的诗有言此意彼的特点,试从思想情感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①夜宿茅屋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院中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滋养着地上的青苔。②宿花影一处用到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儿似乎沾染了主人的气质风华,也如人一般有灵性,这两句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意境。③表达出作者对王昌龄才华与人品的褒扬。(3分)

2.前三联通过王昌龄旧居的环境描写,借清溪、孤云、青松、苔纹等意象表达了对王昌龄人品的敬佩与褒扬。(1分)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1分),整首诗表面上似乎表达了对王追求隐逸的仰慕,但此时王昌龄已登仕路,所以尾联的亦字乃虚晃,故意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真正的意思是婉转地讽劝王昌龄应该坚持初衷而归隐。(2分)

阅读练习三:

[注]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曾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诗中清溪正是王昌龄隐居处。

(1)茅亭宿花影中宿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宿的意思是夜里睡觉。宿字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茅亭夜间宁静的特点和月照花影的美好景象。

(2)①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处隐居地的喜爱。②孤云松清光等意象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清高的品格的敬慕之情。③尾联写诗人要辞别俗世,到西山与鸾鹤为侣,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

阅读练习四:

①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②谢时:辞去世俗累。③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思考与练习]

⑴作者用 为喻,点明了王昌龄隐逸者的身份。⑵题目中的宿与诗中的宿意思一样吗?请作简单分析。

⑶有人认为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一联可见作者炼字功夫之深,请你选择其中一组词语作分析。

参考答案:

(1)孤云

(2)前者:住宿;后者: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可以从对偶的角度一一分析。

【翻译】: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