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急:危急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D.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即患秦兵之来
B.夜,缒而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D.子亦有不利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叙了郑国危在旦夕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军撤兵,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和杰出的外交才能。
B.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却先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继而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体现了他高超的游说本领。
C.在秦郑结盟的情况下,晋文公拒绝了大臣子犯提出的攻打郑国的请求,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D.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是详叙,而其他方面如退师的前因后果等只作简略交代,为略写。从而做到了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参考答案:1.D 2.A 3.B1.与:结交,亲附。2.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B.表修饰关系/表顺承关系 C.介词,对/介词,向 D.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3.先说明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再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具有的种种好处。
参考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