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完成4~7题。
儿(ní)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吏。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吏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吏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镪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及议政欲仿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上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徵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帝王之盛节也。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
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居位九岁,以官卒。
(节选自《汉书·儿宽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为人温良/以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
B.宽为人温良以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
C.宽为人温良/以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
D.宽为人温良/以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
C.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D.“封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中国帝王便有资格到泰山答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宽勤奋博学。因家境贫困,儿宽不得不出去做工,但他劳动时带着书,休息的时候就诵读。做侍御史时,与皇上谈论经学和《尚书》。
B.儿宽不善言辞,但善长写文章。他写的奏折,众人皆服,皇上也非常欣赏,认为非一般官吏所及,于是封他为奏谳掾,很是看重他。
C.儿宽体恤百姓,深得百姓爱戴。他放宽刑罚,整理案件,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并向朝廷奏请开凿六辅渠,广开良田,为民造福。
D.儿宽尽忠职守,深得皇上信任。他认为皇上发扬圣德,天降符瑞,理应顺从大意,
仿效古制行封禅之礼,皇上命他跟随东行,封祭泰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吏莫知所为。(5分)
(2)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镪属不绝,课更以最。(5分)
试题答案:
4.A
5.A【解析】“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选项中“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书写文字的识字教育;一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选项中提到的“五经”是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6.B【解析】是张汤任命儿宽为奏谳掾,不是皇上的任命。
7.(1)(儿宽)回到廷尉府,(1分)上交畜牧登记册,(1分)正巧碰上廷尉府当时有疑难奏折,(1分)已被(皇上)退回两次了,(1分)没有哪个掾史知道该怎么办(1分)。
(2)百姓听说(儿宽)要被免官,都担心失去他,(1分)富裕的大户用牛车装载,(1分)贫民小户或挑或背,(1分)前来交纳租税的人络绎不绝,(1分)(儿宽的)考核改为课最(或“排在最前头”)(1分)。
【参考译文】
儿(ní)宽,是千乘人。研读《尚书》,师事欧阳大师。因郡国选送博士,又师事孔安国,接受学业。家贫无钱,曾为同门弟子们做饭。有时出去做短工,带着儒经锄草,一休息就诵读,他专心学习到这种境界。儿宽靠参加射策担任掌故,按功绩依次补任廷尉府文学卒史。
儿宽为人温和善良,用廉洁智谋保护自己,擅长写文章,但勇猛威武不足,不善言辞。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廷尉府全用懂得文史、法律的官吏,儿宽以儒生身份夹在里面,被认为不熟悉事务,没有被委任职务,后被任命为从史,到北地(为廷尉府)管了几年畜牧。儿宽回到廷尉府,上交畜牧登记册,正巧碰上廷尉府当时有疑难奏折,已被皇上退回两次了,没有哪个掾史知道该怎么办。儿宽向他们说了其中的用意,掾史因此让他起草奏折,奏折写成,读过奏折的人都很信服,就把这事告知廷尉张汤。张汤大惊,召来儿宽与他交谈,于是认为他是奇才,让他当了掾史。张汤呈上儿宽写的奏折,马上就得到皇上的认可。有一日,张汤见皇上。皇上问道:“上次的奏折,不是一般文吏比得上的,谁写的呢?”张汤说是儿宽。皇上说:“我听说他的名字本来已经很久了。”张汤从此后重视学问,以儿宽为奏谳掾,很看重儿宽。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任命儿宽为掾史,又推举他为侍御史。儿宽见到皇上,谈论经学。皇上很喜欢,向他请教《尚书》中的一篇。儿宽被提拔为中大夫,又升为左内史。
儿宽治理百姓,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放宽刑罚,整顿诉讼案件,礼贤下士,努力获取人心;选用仁厚的士人,体恤民情,不求虚名,官吏百姓很依赖爱戴他。儿宽上表奏请开凿六辅渠,制定用水法令,扩大田地灌溉面积。征收租税时,经常区分(百姓的)贫富,借贷(粮食)给贫民,所以租税多收不上来。后来征发部队(需军粮),他因欠交租税,考核排在最后,应当免官。百姓听说儿宽要被免官,都担心失去他,富裕的大户用牛车装载,贫民小户或挑或背,前来交纳租税的人络绎不绝,考核改为排在最前头。皇上因此更加认为儿宽是奇才。
后来(皇上与大家)商议打算仿效古圣王巡狩封禅之事,参加对策的五十多位儒生,没有能够定下来。皇上询问儿宽,儿宽回答说:“陛下发扬圣德,祭礼天地百神,精诚所向,天地并呈符瑞。封泰山,禅梁父,是帝王最盛大的典礼。现在要举行大事,犹豫几年,假使让群臣每人都发表意见,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请陛下顺从天意,垂万世基业。”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任命儿宽为御史大夫,跟随皇上东行,封祭泰山。
儿宽担任御史大夫,因为他很称职,令皇上满意,所以很长时间没有人向皇上进谏,担任御史大夫九年,在任职期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