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小题1: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小题2:文中的“我”叫若瑟夫。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小题3: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小题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1:
试题分析:安排吃牡蛎这个情节,才有了年老水手的出现,也就有了之后菲利普夫妇为了躲避于勒的种种丑恶表现,所以C项是正确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我”是文章中的串线人物,以“我”的所见所感串起文章的故事情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文章还有《最后一课》《孔乙己》当中的“我”。所以《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这个孩子,以纯真的眼光看世界,充满了对父母做法的疑惑与不满,充满了对叔叔于勒的同情,借这个孩子的眼光更加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以此小题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母亲的话中我们可分析出她已经确认就是于勒,多年的希望即将化成泡影,她又觉得心有不甘,残存着一点希望,希望这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去打听一下,其实就是再确认一下是否就是于勒。所以此小题A是正确的。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段选文,我们阅读完就可看出对人物的刻画使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体现菲利普夫妇自私、唯利是图、冷酷的性格特点。D项中“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显而易见是错误的。要想正确判断此题,主要要掌握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