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8.前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9.对第三首诗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诗人借秋雁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9.用夸张手法,诗人想象自己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林,既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又写出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寒塘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寒塘赏析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表面上此诗像是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但深入看,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很像是宁羞白发照渌水(李白《梁甫吟》)、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韦诗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不仅音韵和谐,而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