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一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_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于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一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予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参考答案:
1. C(原因缺失。根据文本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2. B(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我颇疑心,为臆测,选项为论断。原文几百年修饰的是风气,选项将几百年曲解为长期深受。)
3. D(推论不当。孔子并不提倡柔懦等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