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巍巍中山陵》选段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13.第2自然段中的加点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2分)
参考答案:
1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1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1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