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阅读附答案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阅读附答案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亲,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7.下列关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源于其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渗透于折扇的发明中。

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

C.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使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成为可能。

D.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将广袤遥远的世界缩小拉近为可攥在手里的物件。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关于发明折扇的三种假说至今没有确证,因而没有实质性意义。

B.文中强调物理学意识之重要,意在类比说明缩小意识之于发明折扇之重要。

C.惠庆“袖中藏月”和重次“手中握月”是通过化大为小的主观意识实现的。

D.本文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日本文化,揭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9.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7.【答案B】解析:原文只是以此类彼,并没有如B项那样对“缩小意识”和“物理学意识”进行直接比较,比较出一个高低来。

8.【答案A]解析:A项相关的原文只说“没有确证”,“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跟“没有实质性意义”不是一回事,彼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9.①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一点一分,意近即可。(2分) ②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意近即可。(1分)

③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意近即可。(1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