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以哑字署门
八大山人者,即朱耷,明宗室也。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明亡,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住山二十年。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居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还走会城,独身佯狂市肆间。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俗韵,人争宝之。饮酒不能尽二升,乃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之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不甚自爱惜。数往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不拒也。戚友馈遗之,亦不辞。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泣下。
——选自《清稗类钞•隐逸类》清•徐珂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之官舍 延:邀请 B、独身佯狂市肆间&nbs
p; 佯:假装
C、山人工书法 工:精巧 D、雏僧争嬲之索画 索:讨要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A.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B.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C.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D.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耷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明朝灭亡后,他因为害怕被杀,逃到山中做了和尚。 B.朱耷在临川令胡亦堂提供的官舍住了一年多,很好,突然有一天发了疯病。 C.朱耷的书法绘画技艺高超,他只接受贫士山僧等人的邀约,不接受富贵人的购求。 D.朱耷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变哑了,不会说话,只会笑和哭,是早年的疯病复发。
答案:
8、C(工:善于)
9、D(重点在于抓住动词:戴、曳、穿、行、笑、识)
10、C(A、文中没有说他是害怕被杀才逃往山中;B、他在临川官舍住着不舒服,文中说他“意忽忽不自得”;D、他不是变哑了,是他自己不想再说话,“自是对人不交一言”,更不是疯病复发,早年的疯病也是假的。不存在复发的问题。)
文言文参考译文:八大山人,即朱耷,是前代明朝的宗室,获得“诸生”的资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轻时遭遇明朝灭亡的变故,离开家逃到
奉新县的山中,剃去头发做了僧人,住在山中二十年。临川县令胡亦堂听说他的名声,请他到官衙。(这样)过了 一年多,他心中空虚恍惚不得意,于是就发作疯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毁它,跑回了会城(南昌)。他独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旧布帽,披着破长袍,鞋子破烂,露出脚跟,甩开袖子,像跳舞一样轻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观看嘲笑他,没有人认得出他。他的侄子认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长时间,病才确实好了。
山人擅长书法,行楷学习大令、鲁公(王献之、颜真卿),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写的狂草非常怪异而有气势。也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野鸭),自由自在而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人们得到了他的画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欢饮酒。贫困的读书人或普通百姓、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邀请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总是喝醉。喝醉后创作时墨汁淋漓,也不很爱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纠缠他索要画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绝。亲戚朋友中有人赠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辞。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水墨画,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绢来,他就径直接受,说:“我把它当作做袜子的材料。”因此,达官贵人求他的书画,竟然反而要从贫困的读书人、山中和尚或者宰杀牲畜的、卖酒的那儿买到。
一天,(他)忽然在他的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