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视新跨越
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①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
②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换新天是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
③太阳即将发生氦闪而爆炸,人类给地球安装上千个巨型发动机,计划用100年时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搬家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④这个故事设定如此大胆,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作品敢于正面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近代以前,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终极问题,人类只能以神话、预言等方式面对,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一小步跨越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
⑤尽管如此,作为现代人的神话,科幻电影要在大银幕上呈现流浪地球这样的恢弘想象,仍然是有门槛的:一是要具备强大电影工业制作能力,二是要具备为人类命运担就舍我其谁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⑥科幻片作为一种常见电影类型,此前中国电影人不是没尝试过。近些年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但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其科学设定比较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仅限于人或未知生物的起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还有一些类科幻或者玄幻、神话魔幻题材电影,存在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还没有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此在上映之前并不被看好。
⑦《流浪地球》制作团队并没有取巧回避恢弘宇宙场景的直接呈现,而是正面直攻人类开天辟地的现代神话。随时崩解的冻原,巨大、复杂又冰冷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巨型的空间站,无论全景还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全片两个多小时,特效场面比比皆是,几乎看不到令人出戏的塑料质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规则的运动效果。这对一部科幻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穿帮,苦心经营的未来感和临场感瞬间破功,影像叙事的基础就瓦解了。
⑧刘慈欣说,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我的理解是,科幻电影要有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恢弘历史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下的功夫观众是能够感知的,冰封的城市地标建筑,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温馨提示,卡式电视游戏机,毛笔书写的大红福字,这些精心选择的细节都与未来场景构成了有意味的冲突,使观众在会心一笑中实现沉浸感和临场感。物境营造这个科幻电影最基础部分,是《流浪地球》最硬气的所在。
⑨观看《流浪地球》,有一种被强大视觉推着走的感觉,视觉呈现有足够说服力,也会让人被紧张的命运感所牵引,被中国人勇敢担当画面所感动,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⑩从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我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
(文/董阳 有删改)
1.本文首尾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第④段把《流浪地球》放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背景中来谈,有什么意义?(3分)
3.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软科幻和硬科幻的理解。(3分)
4.刘慈欣认为好的科幻电影拍得像历史片。你对好的科幻电影的期待是什么?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2分)
【答案】
1.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强调并突出议论的对象;尾段进一步指出观看《流浪地球》对中国观众的意义,拓展了文本的内涵。
2.意义在于114年来,从来没有作品敢于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实现了突破;也说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已能支撑《流浪地球》这类电影的拍摄。(意思对即可)
3.软科幻:科学设定比较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仅限于人类或未知生物的超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
硬科幻:①出现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②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③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④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恢弘历史感;⑤视觉呈现有足够说服力;⑥由强大的电影工业制作。
4.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以文本相关内容为依据认同刘慈欣的看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独特看法。如认为好的科幻片应关注人类的命运,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科幻片应为人类未来的命运探索出路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