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习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

1.组成4人学习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习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全班齐读关键句。

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

师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练习:把关键词空出,请学生填空。

6.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脚怎么爬,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组成4人小组讨论。

(2)请学生上台表演。

小结: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的脚交替爬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自学完成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词.句提示:从触着与没触着入手。

2.请一位同学上台把两个关键词写到板书中。(萎.牢固)全班齐读关键句。

3.请一生朗读,你打算怎么读?(萎了读的轻些,表示生命的完结,牢固读得强烈些,展示顽强的生命力。)

4.个别读.齐读感悟。

5.小结:你们瞧,爬山虎的根扎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观赏这一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录像展示)

六、整合提升,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

1.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是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老师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八、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写迁移:认真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抓住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