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独特的研讨活动。
讨论对象是两节录像课:一节初中数学,内容是《镜子改变了什么》;节初中语文,内容是刘心武的《冬日看海人》,一篇自读课文。
这两节课是专门为研讨活动录制的原生态的课没有打磨、粉饰,录像时把镜头多放在学生身上。研讨活动由我主持。
我提前看完录像,确定了如下讨论的重点和切入点:
对于数学课,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从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人手,讨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和实现这种关联;二是从教材处理的疑惑、问题人手,讨论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主要讨论思路是:从课例中引出理念,再讨论如何将理念体现在行为中,进而改进行为。我截取了3分钟的录像,供讨论用。
对于语文课,我考虑从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入手,通过深入对话,揭示教学行为的可能效果,讨论支撑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提出可以改进的行为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实现理念和行为的重构。我截取了10分钟的录像,用作讨论的材料。
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直面问题,坦诚交流。为了减少相互交流时执教者的顾虑,我在讨论活动前挤出很短的时间与她们进行了沟通,两位老师表示,她们渴望成长,希望我不要有顾虑。
语文课:
学生折射回来的教育反思
观察从学生出发
主持人:下面我们一起采讨论语文课。我想采用与数学课相反的思路:从行为人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思考怎么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对B老师的《冬日看海人》,大家已经看过完整的课堂录像,在这里我们先看一个片段,围绕片段展开讨论。看的时候,我请大家注意观察学生,并想一想你会讨论哪些问题。
播放视频片段:
B老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前10个自然段我请10个同学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来读。好,咱们来找10个同学。第一段,谁来?
(学生没有反应。)
B老师:(目光巡视一周)嗯!没有人敢读吗?这不符合七班的风格呀。(发现了一个学生举手)你看,这就有英雄出现了,好吧,你读第一段!谁读第二段?好,这位女同学读第二段。因为不认识大家,我只好抽人读了。谁读第三段?有没有男生?
(同学们将目光投射在刚才一个发言比较积极的男生C同学身上。)
B老师:大家不要看他,他已经得到几次发言机会了。这位同学来读第三段吧,抽到的同学站起来吧。
(前三位同学站起来。然后老师再请7位同学起来读书,又有7位同学站起来,C同学被安排读第八自然段。此过程耗时1分24秒。)
B老师:读书的同学,我对你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要求你们声音要大一点让大家听清楚,希望在下面听的同学用心去听,如果他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错误,等他读完了,我们再一块儿帮助他纠正,好不好?现在我们开始读。
(第一个学生读书,老师认真地看着自己的课本。)
(第一个学生读完。)
B老师:(评价)你读得非常好,我建议你长大以后到中央电视台当一名儿童节目的主持人,你的声音非常具有亲和力,听着真亲切,而且你的长相也非常可爱。谁读第二段呢?接着来。
(第二个学生读。)
B老师:(评价)很好,接着来
(其余同学读,老师没有再评价,一直看着自己的课本。)
(这期间,镜头停留在C同学身上,C同学先把桌上的一个东西藏在桌子下面,然后从课桌上拿起阅读资料,试图掩盖自己的尴尬,但在长达3分钟的站立中,这位同学明显表现出不安和无聊。)
(第十位同学读完。)
B老师:很好,请坐,最后一段我来读。
(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老师富有感染力地读完最后一段。)
B老师:好,在我们大家的合作下,我们把这篇课文读完了。我想,同学们都读得很好。尤其是读第八段的男同学(C同学),我也给你提一个很好的建议,你的声音非常浑厚,以后可以考广播学院,没有问题!当然大家读得都很好,我发现,七班的同学读得都比我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表现更精彩。
主持人:这个片段中,我们将主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思考教师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已经注意到,这节课是借班上课。借班上课中看到的现象与平常教学并无多大关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但这又是一次研讨活动,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深思熟虑与司空见惯的行为分析
主持人:在这个课例中,B老师一共用了50分钟。因此,我们可以讨论,什么地方浪费了时间?哪些地方可以节省时间?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应该怎样激励学生参与?我们平常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达到这个要求?
B老师:我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安排学生读前10个自然段以后,要自己读最后一段?这样设计是怎么想的?会带来什么效果?
B老师:虽然超时了,但回过头来问我是否后悔安排学生读,我的感受是不后悔。语文是一个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感受不应该由老师来讲,学生读到了他就悟到了,语文的效果要看你开启了他多少思路,悟到了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我绝不吝啬时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读,所以时间超了。
为什么自己去读最后一段,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这是一个出彩的地方,它有一个语言的升华和递进,执著的心、童话般美丽的心灵让老师去读出味道,可能对加深学生理解有一定帮助。所以,还是由我抢夺了这块阵地,把展现水平和能力的地方留给了自己。相对而言,我还认为,朗读是自身的优势,我也希望展示自己的优势。
主持人:谢谢你关于阅读问题的理解和经验。我个人同意你的见解,就语文教学,我以为语感需要在阅读中培养,体验需要在阅读中实现。对开始安排学生朗读,我是赞成和欣赏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安排自己读最后一段,而且自己读的时候配上音乐,学生读的时候没有音乐。刚才你说了,因为第十一段是文章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所以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位乡村教师的平凡和伟大,这种想法也没有错。但如果我作为学生,你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会想,我们10个人读,最后还是你精彩,干脆我们把精彩全部让给你,以后我们不读了。(大家笑)学生会不会有人产生这种感受呢?你可以做一下调查。
B老师:当然啦,我自己也有一定的错误,比如说,提出了其他同学给读的同学找找错误。刚才我在看自己的录像时才注意到,这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是一个典型的反例。读书的同学听了以后,就会有心理压力,紧张,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生怕读错,被老师或者同学发现问题,他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去读了。这是我犯的一个很大的错误。还有就是在学生读完以后,我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评价,这就会造成一种假象,对学生不尊重你说了你要让我们来评价,你又不给发言提供机会。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做得很不到位的。
主持人:你说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说得太严重了一点。其实我们也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只是在公开课上大家对此更在意罢了。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说明你的课未经打磨而质朴,因为有这些大家都容易出现的问题,你的课才更有讨论的价值。
对课堂上的行为,我们该怎么看呢?我以为我们的教学行为总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有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有的是过去选择的并形成了习惯,有的则是应急式的。
对于深思熟虑的选择,我们就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这样选择,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刚才你安排自己读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为什么,因为你还配了音乐。
对于未加思索的选择和行为,分析和改进的价值更大,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经常不自觉地使用。对于其他同学给读的同学找找错误,你认为这会使读的同学紧张,推测很有道理,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还想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被抽起来的学生会不会这样想:早知道我该不举手了,你叫我起来我就该不起来,下一次我不会再来了?而没有被叫起来的同学会不会庆幸:还好我没有举手,还好老师没有叫我,但愿下次也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