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品位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更新观念,建立起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观,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范文肢解成知识技能的训练,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变成复句的划分、顺序的调整而忽略了课文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突出的地位。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做法看,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在幡然醒悟之后,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语文课完全当作文学欣赏课来上,而忽略了语文课的知识性,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在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略其科学性。因为人文性相应于科学性,只是认识的一个方面,科学不仅是原理、概念、知识,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
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项链》中的玛蒂尔德。《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等,我们在分析他们的形象时通过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种种描写手段如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等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的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要根据其言行、心理描写等来推理他们命运发展的逻辑,从而揭示他们最终命运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设计的科学性的体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目标就是培养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科学语言,也要让学生掌握适用的文学语言;既要让学生学会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学会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为此,就必须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理论的吸取,又注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学习;必须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超越精神、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既注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味的养成;必须把语文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种似乎对立的精神,文化的对话、交流中生发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这样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才真正具有了科学人文精神。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能否做到真正融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能否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甚至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态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及人文素养为己任,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