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与美感。第四,是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在言语实践中的个性色彩和审美取向。
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追求语文味,让师生在语文味的浸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趣浓浓。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视点一:追求语文课堂的静水流声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超越功利的纯粹的课堂,是心与心的融通,情与情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彼此浸润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1!让课堂回归平静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细细梳理,归纳各种要素,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到一种范式: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能读,能唱,能演,充分展示素质。课堂上必须有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戏演得热闹而精彩。课后一般还要布置一项没有唯一答案的作业。是啊,教师们看到的,学到的不就是这样的范课吗?校长们、教研员们不是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吗?于是,所有对新课程一知半解的教师们便依葫芦画瓢,课堂上好不热闹!
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是浮躁。是教师的浮躁带动了学生的浮躁。是浅薄。是教师用平面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浅薄。是误读。是教师对新课程的误读导致了语文课的变味。笔者对这种所谓的热闹深恶痛绝。这种热闹不消除,新课程永远只会浮在半空中,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2 让君子有口又有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说几乎一统天下。自学交流是说,合作学习是说,探究学习是说。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是教师在说课,学生在说学。
笔者并不是反对说。说也是语文的重要能力,理应好好培养。但应该有个度,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特别是要注意动口与有心的结合和统一。什么是有心?有心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语文课就要做到深度思考与恰当表达的有机统一。教师决不能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想说就说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作深入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浅薄语文的温床。语文课也要理直气壮地喊出为思维而教!语文课固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并不摒弃或排斥逻辑思维,课堂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要注重,这样的语文课才有魅力感和厚重感。
3 让学生学会倾听
听是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但是被许多老师遗忘了。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同学的发言,不听老师的点拨引导,只顾自己在倾情表白。
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习惯,是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倾听,首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美国有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们的课堂也应如此,不要轻易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其次,要规范课堂发言的基本格式。可以以我对某某同学的发言,什么什么我是赞同的,什么什么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为基本格式,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后再作交流。再次,要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和多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还可以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视点二:追求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1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培养素养,涵养情感,发展智慧,感悟生活?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甚至失去了必要的耐心去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根本谈不上去品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篇外意,言外情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让学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让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也是被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堂却大大淡化甚至摒弃了读,斥之为老掉牙的东西。这是一个错误。新课程并不拒绝传统,它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扬弃。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首先要让读回归课堂。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涵情,以读导学要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自觉的追求。
2 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要让语文姓语,这是有识之士达成的共识。但是怎样让语文姓语?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教了二十年语文,作为一线的教师,笔者以为让语文的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关键。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充斥了太多太多的非语文的方式。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表演,演人物、演故事、演情景,称之为开发多元智能;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不管这种资料与课文的主体知识是否有联系,称之为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总喜欢让学生去做多元的作业,可以画画,可以唱歌,可以采访,可以阅读,称之为语文实践;等等。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的,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求的是真,就是怎样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语文,学习真正的语文。
3 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上要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的习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用多媒体不上语文课。于是,语文课成了滥用多媒体的最大受害者。笔者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不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去想象,去入境,去表达,去享受语文,去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在课外要让阅读文本成为学生的习惯。如今是信息时代,动画泛滥,游戏泛滥,快餐文化泛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母语,亲近名著,亲近文本。要让学生闻到书香,与好书相伴。要大力倡导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大造化,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是学生享用一生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