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读的回归,朗读越来越被老师们重视。但怎样实现学生朗读的增量?又怎样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这次我有幸聆听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两堂课,受益匪浅,特别对如何达成朗读增量的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结合自己最近的学习,我认为,达成朗读增量的有效途径可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把握文本的基调,铺设合适的感情场
一般来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环节,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把握好课文的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虞大明老师为了创设诺曼底号遇难时的可怕情景,他特意借助泰坦尼克号的录像资料这一硬情境,营造氛围,再现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具有的悲怆情境中。然后再通过虞老师深沉的、情感热烈的语言所创设的软情境,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心情、神情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下,老师说:请收拾好你的心情和表情,快速读读第
2、
4、7三个自然段,找出最让你感到可怕的句子,并划下来。接下来是学生大声地、反复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在这里,充分发挥教师情感的感染作用、问题的启迪作用、课件的演示作用、音乐的渲染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再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很显然,学生的朗读增量了。
第二,教师范读,及时引领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教师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虞大明老师的课中,他多次进行范读,而且选准了时机,往往是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时,虞老师适时地进行范读,对学生更好地朗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这里,我认为学生的朗读又一次得到了增量。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一堂《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孙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他让学生先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天游峰的高、险,以及爬天游峰的艰难。在这基础上,孙老师提议也来读读这段话,并请学生给他打分(满分是100分)。孙老师读得非常生动,可是其中一个学生还是给他扣了0.5分。孙老师故作不服气,要学生说出理由。
学生说:两个‘一级一级’之间不应该停顿,语速应快些。说完,学生示范读了一遍。孙老师说:你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快,我的‘一级一级’读得比较慢。说着,孙老师又读了一遍,我读这一句,觉得老人扫得很辛苦。
一级一级上去不容易啊!你读这句时,我感觉老人扫得很轻松。为什么你扫得那么轻松,我却扫得这么艰难呢?经过孙老师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我现在觉得你读得比我好!‘一级一级’是要读慢点!学生再读时,明显放慢了速度,读出了扫天游峰之累。从以上这个教例来看,孙双金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范读,听了老师的范读后,学生就能自然地加以评价、品味、体验、模仿,如此一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明显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