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用来交际的。新世纪制订的第一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实践方式多样,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语文交际实践,创设一定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交际实践中,学好教材,学会交际,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把课堂变成交际实践场所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任务主要在课堂完成。在交际实践中学习语文,首先就必须把课堂变成交际实践的场所。
(一)教学方式与交际方式并轨
1 .完备交际的基本条件 交际,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必须具备三有条件:有对象,与谁交际;有内容,交际什么;有目的,为什么要交际。
( 1 )有交际对象。语言交际之所以发生,是因存在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交际发自于表达者,受之于接受者。表达,是指表达者将自己所掌握,对方所需求的信息向接受者表述的一系列行为;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表达者发表的内容进行接触、感受、理解等一系列行为,这一系列行为能够影响接受者对内容的接受程度,也能制约表达者的表达方式。交际活动中的接受者,可以是某一个个体,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除表达者以外的所有的人。不管是一个人、一群人,或者所有的人,都有交际需求。表达者进行表达时,接受者有可能在眼前,也可能远在他处。但是,当表达者一旦认定了自己的接受者时,都会成为表达者进行表达的对象。在表达者心目中,他们表达的一切内容与形式都是瞄准接受者,并为接受者服务的。
( 2 )有交际内容。交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存在着适合双方的交际内容。交际内容往往受着接受者的心理需求、身份特征、接受能力三方面的制约。因此表达者不仅要对所表达的内容熟练掌握,还要准确地了解接受者的实际,否则接受者就不愿接受、不能接受、不认真接受。教师有着源源不断的内容向学生表达,学生需要通过认真接受来提高自己,发展自身。学生需要把学习结果向教师表达,教师需要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工作,帮助学生长善救失。
( 3 )有交际目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凭借语言进行相互交际、交流、协作,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与动作有区别,也正是因为使用了语言,社会才得以快速发展。语文具有全社会性、广泛使用性和超时空性,使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交际实践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能熟练地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交际,避免出现天天学语文却害怕交际、不善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不正常现象。
语文具有人文性,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言文字不仅是符号体系,而且是一个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体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立的文化心理特征,具有文化代码的性质和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材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体现了现代文化的要求。交际实践能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经受锻炼。我们要通过交际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学会交际。
2 .对教学形式的整合 为了交际的需要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整合。整合教学内容。在处理一篇教材时,根据课文的层次要点编拟一连串问题,形成问题板块,让课文更好地成为交际的内容。整合教的活动。将对课文的精讲与对课文的提问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篇有讲有问、结构完整、语句通顺的讲问文,表达时不断断续续。整合学的活动。教师作讲问文,学生耳听脑记,不作记录不翻书,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形成答问文腹稿,然后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出来,并做到脱本脱稿,一气呵成。整合教与学活动。一堂课先由教师作讲问文,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作答问文听后即读,读后即说,说后即写,教学形式向交际形式靠拢。整合组织形式。组织前后两桌的四人组两人对, 优差搭配,以优带差。活动形式由原来班与个人两级,扩大到班、组、对、个人四级,增加交际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