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有些章节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作示范,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张章献语)。台湾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有人向他讨教怎样才能教好语文,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包孕了丰富的教育内涵:其一,跟我读,我要会读,且能够读好。其二,跟我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中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其三,跟我读,也是互相朗读,是师生对话的一种形式,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
二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比如,《水》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是饿呢?是值得玩味的。
再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可以让学生品味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中轻抚一词使用的精妙。在学生品味了这一词语运用的精妙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柔和的春风轻抚着、蓝蓝的海水轻抚着、老师温暖的手轻抚着。这样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前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后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是一个既能让学生读出情趣,又能让学生读出理趣的问题。其一,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其二,儿童多处春光美;其三,海棠是自然的春光,儿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春光;其四,有童心,有爱心,就有了一切!
再如,《望月》一课,把月亮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动情的诗,是天的眼睛。对于一幅美丽的画重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背诵,让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对于一首首动情的诗,让学生用动情的诵读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感情;对于天的眼睛可以这样教学:文中的小外甥也很会幻想,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语句连起来读: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会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四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放在读写的结合上。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第一段主要写地球和火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话:我和 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 ,一起 ,一起 ,甚至 。第二,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既要注意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又要注意反复习染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如教学完《爱如茉莉》,教师可以编成小诗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让学生诵读及续写。第三,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可以借题发挥。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可以让学生读读下面几句名言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居里夫人)、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想想海伦凯勒成长的故事,尝试着写一句自我勉励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只要肯寻,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好的读写结合点。
(三)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直奔重点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马迁能够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完成史书的呢?学生认真读书,瞻前顾后、上挂下联就会明白:其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其二,司马迁小时侯很喜欢历史故事。他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特别是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嘱托。以上两点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从绝境中走出来的力量源泉。
二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珍视这一点。比如,笔者听《谈礼貌》一课,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我明白这句话是夸赞周总理的,但他的这些品质从哪儿体现出来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于是,这位老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我从提示语‘周总理安慰他说’可以看出周总理宽容、和气。有的说: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这一句简单的话连用了三个‘您’,处处带‘您’,句句带‘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还有的说:我从‘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看出周总理说话非常幽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阅读是一个探寻、发现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智慧引领,内蕴丰富的文字能打动学生的双眼,款款深情能融合学生的心灵,富有情趣的语言能转化成理趣。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本册教材在单元练习中安排了诵读与欣赏的阅读版块,其目的是引领学生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比如,练习1把《丝丝小雨》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诗编进去,其目的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这篇散文诗,揣摩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再如,练习4把刘鹗的著名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千佛山、大明湖景色的片段编进去,其目的是让学生诵读、欣赏与积累。
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让学生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式。(吕祖谦语)要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有些课文段落起止明显,可以让学生分段,提炼小标题,比如,《郑和远航》一课,可以提炼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
二训练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比较长,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 ,就是 ,就是 让学生抓住要点,把课文读短。通过这项练习,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概主张概括自己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文资源自身的思维价值,通过阅读,依托语言可以唤起活的形象,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对其概括感受。比如,教学完《郑和远航》,教师可以围绕针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明朝皇帝 ;各国君臣 ;沿途百姓: ;海盗: ;我要说: 。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在多数语文课,鲜有见到让学生概括小标题、课文主要内容以及阅读感受的教学了。目前考试评价,不考学生的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给段落明显课文分段,可以体验作者的思维历程;概括段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谈谈读书的感受,可以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智慧。概括能力训练要适当、灵活、科学,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机械训练,也不要每课都练,弄成一个僵化的模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本色语文最佳的注释。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认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