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学生书写水平严重下滑并难以遏制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对既往书法教育的分类、目标、意识、方法以及课堂教学的详细分析,指出问题的症结不在多开书法课和重视书法教育,而是旧观念无法适应新形势和没有规律的学科与现代教育挂不上钩。文中提到的汉字造型规律,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果并经过长期课堂检验,但同时更担心:要以古为尊的书法家接受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思路甚至一般的常识,阻力和艰难将不可小视。
关键词:现代教育 常识 汉字造型规律
一,两种书法
说到书法教育,先要把书法的概念和内容搞清楚。如果连什么是书法都含糊其辞或莫衷一是,那么所谓的教育就一定是目标混沌、体系杂乱、效果虚无的。
在中国,书法其实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规范书写,一是艺术表现。这两个目标虽然同属书法一词,但其实它们之间对抗、背离的因素比融合、互助的情况更多。作为规范书写的书法,要求字迹端正、匀齐、整洁,便于传达文字所表传达的语言内容因此它更偏重工具的性质;而作为艺术表现的书法,则是通过汉字和笔墨,来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并以表现形式的独特为追求对象这就使它更具有艺术和创造的品格。虽然二者都有审美功能,但毕竟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和动机,同时也决定了相应的教育必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当然,要考核教育教学的效果,其标准也应该各有专指。
在古代,规范和表现是可以不分家的:幼时初识字,要模仿前人学写楷书,是为了正确书写规范汉字,书法是书写之法度,这概念本身也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字写到一定程度,各人的习惯和偏好就会逐渐形成,其风格的差异当然会有美丑、高低、雅俗之分,由此说它是艺术也名正言顺。由于笔迹和篇章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情、境界、造诣和寄寓,于是就有了专门研究它的学问所谓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就是这些行为和成果的集大成。事实上,小学生用于规范书写的模范字帖,本身常常就是著名书法家的杰作,所以写字从一开始也会涉及到艺术性;而相当多的书法神品,本身不过就是一件文稿或半截便条,书写时完全没有艺术动机说它是艺术品,不过是实际应用中产生的附带效应。也就是说,在古代,书法在应用和艺术上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分工尽管后来,创作和观赏的成分在书法概念中日渐提高,但先求规范好看,继而再表现一点风格与个性,仍是书法及其教育的一般发育过程。换句话说,在人人、天天用毛笔写字的古代,实用与艺术的矛盾尚不突出,所以在教育上即使为用为艺不分,也能得过且过,大众认同。
然而,现今的情况大不同。
由于人们的文字交往已不再依靠毛笔,从实用中分化出去的书法,更多地体现为它的展览功能。书法常常是专指那些需要数易其稿的精心创作,此时,离经叛道的写法或别出心裁的形式,有时反而更能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针对这样的定义和目标,书法教育的内容,当然就应该侧重于古代优秀书迹的个性研究、不同的笔墨形式与表现效果的对应关系,以及气质、风度、境界和想像力、创造力如何锻造、提高等等。现代中国,每年都有几十种全国性的大规模书法展览和比赛,有几十所正规大学都增设了书法艺术专业,甚至还有专门的硕士、博士学位和教授、博导头衔令人眼红。不用说,此时对于参于者和学生,书法教育的性质就应该是表现的而不是书写的、是艺术的而不是工具的。似乎,专供观赏的展览会书法,已经在书法概念中急速膨胀一家独大,成为当今写毛笔字的主流和动力。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公众老师、学生、家长,干部、职工、农民和军人,他们心中的书法,却是与这个主流根本不同的另一回事。汉字每天要写要用,大家都希望把字写好,公众心目中的书法教育,就是关于写好字的教育,与创作全无关系。无论是用钢笔、用毛笔,字须写得规范、端正、匀称、流利和容易辨认,这样才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适应社会交往需要这样的书法教育,更为大众所公认。客观地说,当今对于书法和书法教育的理解和期望,社会大众与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如要在工具和艺术、规范书写和表现表现中二取其一,绝大多数人是宁要前者不要后者大家的共识是字是拿来用的。如果书法教育是遵从法度的技能训练,大家就理解、欢迎;如果书法教育在书法家引领下走向我书意造本无法(苏东坡语)的自我表现,公众的普遍反应就一定是失望和不领情,因为这与大众的要求背道而驰。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写字普遍不成体统,大唱艺术书法高调和教育的错位也应该负一点责任。
这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研究书法和书法教育的人,离社会的普遍需求越来越远;而大众认同的书法及其教育,教育当局不清楚、书法群体缺研究、学生青年无所谓,家长老师干着急一句话:关于写好字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是一张白纸,而且大家无动于衷。
二,观念的迷局
不是有书法课吗?大家那么重视,还有那么多专业和业余的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教师。
不错。课在上,人不少,心也齐但为什么还是不解决问题?整体书写水平每况愈下这是公认的事实!
要讲清其中的道理,须从头说起:
针对现在学生和青年书写水平急剧下滑的问题,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加强书法教育。新近据报载,广东省一马当先,积极落实:今秋书法将成广东中小学必修课省教育厅最近正式发文,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配套的措施也相当具体,比如组织编写新教材,请书法家协会培训教师,建立书法示范学校、甚至要讲解端砚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斗方、中锋,对联、扇面应当怎样写等等(2007年7月23日《南方日报》)。现在的问题是,如此大张旗鼓、全面撒网,究竟效果将如何呢?
先说一个现象、提一点问题:很多小学、中学的书法尖子,花了比同学多数倍的时间,在少年宫、书法班接受专门教育,并多次在各种书法比赛中获奖受勋,但他们平时的书写是否就一定过关、一定有好习惯呢?未必。同时,也有很多没有专门学过书法的学生,日常写字照样眉清目秀,端正整洁,这又是为什么呢?
即使说不清为什么,只要承认这个现象是事实,就可以肯定: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的书写水平,根本不是加几节书法课的问题。大家都以为,多上课就一定多得益却不清楚,既往的书法课究竟是怎么上的。有一个前提公众一定不难认同,那就是:假如在书法或写字上还要学生花老一辈那么多的时间、下古人那么深的功夫,那结果一定是他不肯、我不能的大家都忙着呢。更何况,现在绝大部分的青少年,面对如此丰富的社会和爆炸的知识,不可能把兴趣放在书法这里,这也是事实。如果是要强加,结果只能是对书法的逃避或放弃。
既往的书法课一般是怎么上的呢?有必要先把教学观念的问题拿出来说说:
1,时至二十一世纪,书法教育居然还停留在近两千年前王羲之的标准、理论和方法上原地踏步,甚至连要反思、要突破的要求都没有。这样的状况,在其他任何行当任何学科,都是无法接受、匪夷所思的。举最容易看懂的跳高这个体育项目为例,为了提高成绩和效率,几十年来的理念更新和方法改革就多得无法计数,即便是过杆姿势,都经历了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根本性颠覆。而书法教育的老生常谈居然可以千年一贯制不思改进安之若素,这教育哪里还有一点科学、先进、现代的影子?虽然,书法教师和教材,表面上有过不少的新表现,但骨子里对老一套的理念和体系从未产生过根本的动摇和怀疑几千年来书法家都是按同一模式复制出来的,难道?殊不知、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对象不同,教育理念就应该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在其他行业都是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书法以那么古老的面貌来向现代的年轻人说教,且不说字能不能好,光是与时相悖的立场和态度,就是令人反感、无法接受的。
2,对必须分家的两种书法,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标准都是模棱两可或严重混淆的。如前所述,社会期待的工具书法,规范、端正、匀齐是教育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但说到展览会书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明末书家傅山的名言,当前是书法家的向往之一)则是另一种教育的特殊追求。学校里开书法课,本意是帮学生掌握书写这个工具,老师们开始也都是这样做的。但无奈,琢磨 工具这东西,既不值钱又没面子,学生得不了奖,先生就升不了级。再加上,工具好像只要熟练,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于是说着说着,话题总会不约而同转到艺术的轻车熟路上去唯其如此,既有套路又有高度,既显水平更有情趣。殊不知,这样任务不明、层次不分的教育,对少数性之所近者可有可无,而对大部分需要由不会到会的学生,则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于是结果也是必然的那就只能是有天赋的不学自能 ,而大部分学生则由无所适从到彻底放弃。
3,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由它的基本规律为基石,但书法恰恰在好字的造型规律方面付之阙如:书法的宝库中,充满了个案和特例:欧阳询瘦紧险峻、颜真卿宽博雍容、柳公权劲健刻厉、赵孟(左兆右頁,音fu,下同)秀媚圆熟每个特例都可以写一本厚书。但从来没有人把同属好字的颜字和欧字拿来比一比,把隶书和行书放在一起作分析,看它们究竟是因为哪些共同的要素才成为公认的审美对象的。古往今来,一二三流的书法家,没有一个是专门学校培养的,如今要在学校建立教育体系,自然既无前例又缺意识。怎样的课程最必需?也只能是各有各的主意书法家自己成材,无非是赵钱孙李一家一家学过来,聪明的修成正果,不成器的就只剩下跋涉的足迹成功的经验都是由特例到特例。现在要搞普遍的规律,书法家既新鲜、又好奇,难道需要这样的东西?有没有还是个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尽管书法学校遍地开花、级别水涨船高,但此中的学科教育又在哪里?
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世界,都要经历个别一般个别或特殊普遍特殊的过程。科学研究是要透过具体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个别或特殊的现象或案例,把普遍的规律和一般的道理总结出来;而教育的任务,则是把某一方面的普遍真理或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并使之掌握,进而能够以此来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而现在书法因为没有本体规律这个基石,所以只能跟着感觉走,无法照着规律办你到十个地方、十所学校去听十个老师讲书法课,就会发现,即使教材是统一的,但每个课堂却一定是自说自话、南辕北辙的。更何况,实际的情况是,学那一种字、讲什么东西,每个老师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各取所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书法教育就永远无法像别的学科那样,有一个基本的规范、体系和要求;无论在哪所学校学、由哪位老师教,教材教法重点程序都是基本类同的因为那些课程都有一个公认的普适的规则为主导而书法却是永远是由个别的现象和解释作主当家的。
4,书法的传统观念,只说好坏,不讲对错,这使教学茫无头绪,只好随风飘荡,走到哪里算哪里。好坏只是主观感觉,而对错必有客观依据。说话写文章,假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意思就说不清楚,何谈技巧高低、意境雅俗?先求对,再求好这也应该是常识。但书法传统理念偏偏不是这样:只要是碑上帖上、名家真迹,通通都可以一好遮百丑。明明是作者偶尔走神、行非所愿,或写错刻错、造化作弄,只要是名篇、法书,都可以牵强附会化腐朽为神奇这与规则失却有关,也叫教育很为难。学语言、学美术、学音乐,因为已经有了可以量化的基本规则,分辨对错就有尺度:不合语法的句子、不讲透视的物体、不符音阶关系的和弦,就一定必错无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习题有习题必有正确答案。而书法课从来没有针对造型本身能说对错的试题试卷成绩如何,全凭先生一句话。其实,即便是审美,也是有一个大致的范畴标准或公理的模特要看三围、旧诗要讲格律,突破了界限就一定不合格。对一般的好字来说,把撇写成垂直、把钩写得巨大,就是形式上的出格或无理,这样的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由于缺乏对错标准,即便是求像的书法临摹,习惯上大家也更愿意奢谈神似而摒弃形似的确切考量于是现状就永远是你说像,我说不像,各执一词,无据可依,最后是谁嘴大谁说了算数。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应该先把是非对错的本份做好。学生有错,老师也未必全对前提是先要有个标准可供考量。当然,如果写字仅仅是要学生模仿老师那个样 ,法则、规律、标准、尺度都可以弃而不顾,但不过是师傅带徒弟,与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其差距毕竟无法以道里计。
5,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但传统的书法教学理念中,入手就是最难最深的此曰取法乎上,书法家普遍认同。学写文章,识字会写遣词造句积句成篇是当然的次序,进而才能说到主题结构、技巧手法、风格特征、神采意境等等。反观书法,教育却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古远的范本和玄奥的理论。即便是打基础的楷书,也一定是结构、用笔、风格、意境齐头并进,还连带着作者身世、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统统吃进。这如同写文章上来就教鲁迅的笔法、老舍的句型,无论对教对学,都是不客观、不科学、不合适的。科学的教育认为,事物都是可以分解并分步骤进行的,比如要画彩色头像,美术教育一定是按三停五眼的一般关系、各部分如何确定位置和比例、单色怎样表现立体形象(素描)逐次进行,最后才涉及到色彩的综合运用。各阶段有各自的要求和任务,重点明确,考核也有针对性,同时师生的努力也目标一致这才是科学有效的理性教学体系。可惜,书法教育根本没有分阶段分步骤的观念意识,小学生习字,也希望他古风翩然,上来就从成就最高、内涵最多的作品开始这如同不知有理数就学微积分,在其他人看来,也一定是次序颠倒、无法想象的。如此不分难易深浅本末倒置、只对天才不问大众的书法课,无论开多少节,其效果可想而知。
有人会问:历来书法课不都是这么上的吗?为什么那时人们的书写水平普遍都不错?须知:以前的书法教育,更多还有社会和环境的参与,人们眼见目接,都是比较好的手写体,再加上运用频繁、时间充裕,书法课的缺陷,在日后的环境熏陶、实践磨炼中,潜移默化会得到修复。而现在探讨的话题,是在环境不利、应用式微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书法课的效率,所以对它的问题,就应该严重关切、对症下药和开刀动手术。无论如何,书法课以难繁深混入门、推进,是违背常识、违反认知规律的。
还有人说,书法是历史悠久的 中国学问,不能照搬西洋方法理念。应该看到,持这种观念的人在喜欢和钻研书法的人群中占绝大多数。但必须指出,固守传统常常正是励新图变的挡箭牌,其本身就是拒绝进步的致命缺陷。君不见,时至今日,即便是堂堂正宗的中医大学,其校长、学生和老师要检查身体,照样也要体温、血压、血检、尿检、透视、B超运用西洋手段,靠科学数据指标说话才是客观、明智的毕竟此事性命交关。看看舌苔号号脉尽管还在用,但模糊的古代经验向理性的现代科学作出让步是时代的必然。谁有效谁可靠就听谁的,此时不分中西古今,事实说话,客观作证是现代人的共识。书法不过是写写玩玩,无关升学率,无损健康度,所以老一套还可以从古到今远离尘世安全运行、毫发未伤独善其身。
由于传统的书法教育缺乏基本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广东省虽然宣称中小学今后要全面开设书法课,但据报道,学校和老师仍有担忧,如学生不感兴趣、难找合适的老师、书法考试的技术操作难度很大等等,这反映了社会对课该怎么上、效果将如何普遍缺乏信心。担心和疑惑是有道理有根据而且是必然的因为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学校很重视书法课,但结果学生书写的总体水平非但没有提高,结果也是越来越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