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主持:肖家芸,全国教育科学重点实验课题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主持,特级教师。

嘉宾:郑桂华,教育学博士,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编委会委员、副主编。

周来宏,教育学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江汇,国家级首期培训中学骨干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肖家芸(以下简称肖):随着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反思性教学反思型教师越来越成为教学研究领域中的高频词。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怎样?为什么要做一名反思型教师?怎样做一名反思型教师?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算是抛砖引玉吧。

郑桂华(以下简称郑):我们首先还是关注一下反思这个关键词。反思实质上是思考者把自身行为当作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人类早期,智力活动处于蒙昧状态,人类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感知器官探索外部世界的奥秘,外部世界几乎是人类研究的唯一客体。随着智能的发育,人类终于可以反过来也把自身当作客体加以研究了,这便是反思,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反思能力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的重要标志。

我们再来看看反思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相对于一般的认识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认识主体是学习者,负有研读教材、学习新知、接受课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影响等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又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认知机能一部分要用来研读教材,适应环境,同时又要随时捕捉来自学生一方的反馈和变化,判断学习效果。甚至,教师还是课堂秩序的管理者,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的传授者。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游移于几种角色之间,在某一时刻常常会由于顾及了某个角色的职能而弱化或忽视了其他角色的职能。比如因维持班级秩序而中断课程学习,因顾及平衡而影响效率等等。

其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群体,每个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状态等都存在差异,且在教学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一篇教案,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会上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同一个问题,同一名学生,不同的时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答案。再加上语文教材本身的多义性造成的理解偏差、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造成的轻重详略的选择,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许多环节中常常是随机应变的。

正因为如此,教师对教学及时而恰当的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熊川武先生认为,反思教学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区别于教师凭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即操作性教学(又称经验性教学)。

说到底,要想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同时是一名反思型教师。

肖:是的。近几年我的教学进步,是与一个课堂瞬间的反思紧密的。那是在外地,我与陌生的高二学生共同学习金开诚的《漫话清高》。在引导、自读、分组交流之后,我宣布展示自读成果开始。话音未落,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举起了手,都要抢着发言。受宠若惊的我只是考虑到尽快推进自己的教学进度,便随机指定身边的一位女生发言。当我这个指令发出后,听见一个嘀咕的声音:她不是最先举手的。同时发现大片举起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尽管他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热情,尽管后来的课进行得依然顺利,但群情而起的盛况不再出现了。当祝贺成功的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里越发激起遗憾与愧疚的酸楚,因为我伤害过这些学生,而他们却给了我包容与托举。在随后的执教感言中,当着各地同行的面,我不禁对上述那个瞬间作出另一种假设处理,请同行评判:好!你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说明你们胸有成竹,充满自信,不仅自学能力强,而且展示气度佳。为师在感动之余,向你们由衷地致敬!下面谁先说谁后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拥有应有的态度与能力,大家说是不是?那我们有请最先举手的同学发言,好吗?掌声欢迎!在与同行的互动交流中我们达成共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举动,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即使发言轮不过来,也要真诚地说明;同时还要充分肯定表扬未能发言的同学,使他们也获得成功感,这是一名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无论处在哪个层面上,都会对你这个教师所带的这门课,心不冷,趣不减。否则,热了少数,冷了多数;捧了教师,损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此后,几乎每节课后我都会习惯地去反思这个方面,并时时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既要受得了冷遇,更要经得起热捧,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把不耀眼的学生的感受放在优先关怀的位置上。

周来宏(以下简称周):观念的更新,固然是反思的一个起因。我想请大家反思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技能方面,是否有需要迅速提高的地方?是否有需要提高的必要?这是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次,我听一位教师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教师在讲清楚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按计划给学生介绍演讲的艺术,在讲完演讲的基本要领后,有位学生请老师以课文的最后三节为例,给同学们作一次演讲示范。这位教师无法拒绝同学的要求,只好作了现场演讲,但是演讲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加上几乎没有感情波澜和声音处理技巧的演讲,使得这节课黯然失色。

由此可见,我们不是需要,而是非常有必要迅速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我们总是把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制度、教材、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教学条件等等,而很少从主观上找原因我们的教学技能怎么样?我们的教学技能是否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江汇(以下简称江):学生越来越被诸多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早期的快餐文化,后来的动漫文化等等。语文课本越来越不被喜欢,语文课普遍不被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反思,寻求有所作为。怎么办?首先是理性面对。凡是文化就有传播的可能性,中国的文化过去现在都在不停地向世界各地传播。比如近年的韩流热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学生面对现实中纷至沓来的事物,表现出一定的好奇、探究、尝试甚至模仿,是正常的。语文教师此时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适当引导上。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中学生在接受繁杂的时尚文化时对经典是排斥的,但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呈现着其应有的魅力并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其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里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营造出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作品的魅力;二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课外研究学习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经典作品、优秀作品。这里所说的搭建平台,指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有一定宽度的文化背景。从课文学习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导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教师一旦帮助其较好地拓展了文化背景的宽度,学生自然就能走向认识的深度。例如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然而深厚的内涵及力度使其散发出非凡的光彩。阅读文本肯定要关注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特征的陈述,从字里行间领会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慕之情。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如何就说明了列夫托尔斯泰比其他的名人更伟大?虽然课文中有对比,但文字背后作者灵魂深处与托尔斯泰的高度契合,学生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领会。对此,教师在课文学习的导入上必须进行思考与设计。我在阅读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和《昨日的世界》后,进一步明白,坟墓本身的朴素体现了托尔斯泰的朴素从一个贵族文学大师、名人回到俄罗斯农民的伟大的朴素。作者茨威格是完全了解和崇拜托尔斯泰的朴素之美的,是从内心深处生发感言的,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于是我决定在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预先阅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这篇文章集中而生动地叙写了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与死亡,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自身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而在课堂上,我的导入则从一组精心选取的图片开始。图片展示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时空上由远及近。我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而理解托尔斯泰,进而有更多的认识。类似这样的实践证明:创造机会让学生直面材料、事实,要比硬性灌输产生的效果好得多。

郑:教学反思区别于以往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后记或教后评课。教学反思的对象应该涵盖有关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教学评价的反思。因此,一个反思型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要为自己设定目标。一段时间里我教学上要改进的重点是什么,这应该心中有计划。确定反思的目标,聚焦某一点,这样,反思就有了针对性。目标的设定也应该有不同层面:近期的、中期的以及远期的目标,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靶子。当然,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则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根据课堂活动的效度等因素来衡量。

其次,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一个问题的设计、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反思型教师不会简单地归因为其中某一方面,而是会通过对课堂上师生行为的观察获得反思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调试。

另外,记录教学日志有助于收集真实的信息。教学日志与教后记不完全是一回事,教学日志记录了自己每天都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等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日志中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我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够吗?我今天最成功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怎样达成的?我是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把我的快乐传递给学生的?我是怎样使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机融合起来的?写日志可以成为教师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

最后,反思活动应该是持续的。反思型的教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上,会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会经常评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进步状况,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成长的学生,朝着自己最终的目标努力。也有不少研究者从教学活动的几个环节提出该如何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如,从备课方面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是学生需要、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实施方面反思教学的组织是否合理,从教学评价方面反思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等等。还有从教学理念方面谈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肖: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反思首先须从课堂教学环节入手。以下便是课堂反思的四个主要环节。

激,即引兴激趣。当主体活动气氛不佳时,教师是否满怀兴趣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参与活动,以自己的饱满情绪感染学生,触动学生?或正面地引,如插入与活动的故事(趣闻轶事),变换活动内容与方式(以学生本身或他们感兴趣的话语方式引导),通过加强情境设置的诱惑力,让学生尽快地活起来,动起来;或反向地激,通过言其不会,促使学生迅速产生否定的冲动,进而活动起来。对于高中生,正面引的效果往往不如反向激。有时,教师还要扮演好挑拨离间的角色,及时亮出话题,挑起争端,形成对峙,引发活动场的形成。

放,即放手放量。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后,教师是否立即放手把学生置于前台,自己退到后台,当好欣赏者、激励者?是否用定势拘困学生的思维,用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见解,以个人喜好挑剔尚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活动?是否善待学生活动中的创见(哪怕初看是歪理)?是否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和心理安全感?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如多做动笔性阅读圈点,进行各种创意设计,尤其是网络操作性的互动学习活动。当主体活动进展速度快、效果好,且热度(兴致好,状态佳)正高、时间有余,教师是否及时扩大开放,增补新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趁热打铁,陷入活动更深的周折与更大的困难之中,促使其灵感充分显现、创造潜能充分挖掘,臻于超常发展的佳境?

扶,即导托扶持。当主体活动进入深难状态,学生的知识能力或心理差距较大,教师是否及时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步入有效的活动过程?是否适当补出知识的欠缺,调整能力的坡度,辅助学生进入活动的深处作业,提高活动的价值?当主体活动交锋形成之后,各执一端,难以形成共向合力,活动深入不下去时,教师是否及时地将他们聚拢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下,求同存异,携手攻关,形成结论?当主体活动的内容过多,活动过程过久,时间不允许,或是成效不显著,教师是否立断取舍,抽出主要的,剥离次要的(附加及多余成分),使活动紧凑起来,中心突出起来,效果显著起来?

迁,即迁移运用。迁的课内外联系点找准了吗?课内学习练功夫,课外实践长能耐,且在迁移活动中巩固发展课内学习成果,真正形成互动互补,互进互惠,而绝不是简单、盲目、装点性的活动迁移。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激是为了放,放开了激才有成效。放是以扶为依托的,该点则点,该张则张,该拢则拢,该缩则缩。放并不十分难,扶却很难。扶贵在适时,巧在适度,创造性驾驭活动重心在扶。迁是学习的拓展,是课内外互动互补互进的衔接点。

周:我想谈谈我们该如何反思或者从哪几个方面反思我们教学技能的缺陷。

首先,我们得反思如何提高我们的上课技能。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除了掌握上课的基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巩固总结技能和板书演示技能)外,我们还应该有些什么技能?有时候我们需要激情朗诵,你的朗诵技巧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来段演讲,你的演讲技巧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直观教学,你的绘画能力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以歌传情,你的歌唱能力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你的计算机运用水平、课件制作水平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学生的质疑或独树一帜的感悟,你的应变能力和评判能力又如何?

其次,我们得反思我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写的能力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下水作文的能力和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两个方面。先看前者,即教师的下水作文能力,这一能力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同行,看有几个人写下水作文?即使写下水作文,水平较高的又有几个?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写出像样的文章?试想,一个自己都写不出像样文章的教师又怎么能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呢?有人说,语文教师只要有作文指导能力就可以了,写作能力的高与低与写作指导关系不大。这样的观点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一个不知道写作甘苦,不了解学生写作困惑点的教师,怎么能让自己的指导对症下药呢?由此可见,我们太需要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了。即使我们的工作繁忙,也应该抽点时间练练笔,因为,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练笔本身就是对学生写作最好的鼓励和促进。

江:教师自身视野的开阔度如何也影响着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热情。学生对事物判断力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但教师的知识积累与理性思考可以帮助自己和学生缩短这个时间。我崇尚理性,喜欢思考,尽管底气不足,但始终对思考的快乐境界心向往之。教师的思考能带动学生思考并使他们超越教师的思考,应该称为教师思考的成功。

比如,我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日益感到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于是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我开设的课程取名为文化的迁移。开课伊始,心中没底,将名称设得很大的目的是想给自己和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足够的伸展腿脚的空间。目前课程已经开设了七期,每学期都在之前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调整,逐渐聚焦的话题是民俗文化的流变。因为,民俗体现的是民族的特点,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本。通过对传统民俗的回顾与研究,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由此我编写了校本教材《生活家庭》,谈的是中国古代民俗。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热情令我感动。面对如饥似渴吸取营养的少年,我只能一再遗憾我懂得的太少了。我的前期要求是学生以自己生活的区域为研究范围,与长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曾经的生活,定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中期要求是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今天,对民俗变化进行思考;后期则是研究交流。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生活名物是充满情趣的,学生为此拥有兴趣,深入研究则激发志趣。学生从这门课中认识到:学习要立足生活,学问本来就是生活;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刻在一个人身上的民族烙印,研究民俗必须拥有历史的眼光,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总会有学生继续与我探讨关于民俗的若干问题,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若干时尚现象,我们因文化而成为好朋友,他们因民俗而喜欢语文。

肖:知无涯学无涯,教无止境决定了反思无止境。其实,教师本是在反思中修正,在反思中充实,在反思中渐进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