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记得我在五年级讲《小桂花》一课时,部分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他们问:老师,课文内容主要记载周总理的两件事,其中涉及到小桂花,为什么课题叫《小桂花》,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合。经研究,我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有道理,这其中有他们的发现,于是我及时把问题反映给有关单位。一年后课文题目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学生,他们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
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