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汉语的开放

汉语的开放

语言活在生活中,变化不定。有些混乱实际上是表明语言的生机。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外文中创造的词汇和概念,远远超过汉语。汉语不对外语开放,只以有限的几个词汇对付瞬息万变的世界,迟早会变成化石。

广电总局最近关于不许主持人在语言中夹杂外语的规定,触发了现代汉语的危机这一人们讨论已久的问题。

所谓汉语的危机,有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从内容上讲,汉语世界的文化创造力太弱,汉语里可看的东西不多,于是汉语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不过,这里需要讨论的,还是形式上的问题。一种语言在形式上如果不够开放,就会影响其创造力。在这方面,汉语有其先天的劣势。

拼音式的语言,从技术性上讲,开放比较容易,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外语中的词汇搬进来。比如,一般的英文词汇有从法文来的,有从德文来的,有从拉丁文来的。变化甚小。即使是跨语系吸收中文、日文中的词汇,也是根据发音一拼就拿来。比如中文中的风水、功夫、苦力等等,全以原有的发音变成英文词汇。日文中的武士、艺妓等等,也是如此。

日文受汉字系统的塑造。但其假名又可以说是个拼音系统,使日文别开一面。明治前后,日本人用汉字译一些西方基本的词汇,如物理、数学、化学、经济等等。这些译法又被中国接受,为中日两国接受西学奠定了概念上的基础。不过,日本很快放弃了用汉字译西方概念的习惯,不论什么外来字,只需用片假名根据发音一拼,就成了日文。结果,虽然日语的外来语字典不断更新,但你不管买了多新的版本,打开报纸碰到不懂的外来语,字典里常常还是没有解释。

外来语泛滥,给日语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但是,片假名代表的开放性,却保持了日语的生机。老百姓面对滚滚而来的外来语,也并没有无所措手足。记得住在横滨时,圣诞节晚上出门。楼下看门的老太太问:你是不是去看light-up?什么是light-up?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但稍微一想就明白了。她问我是不是去看灯火。像这样的下层百姓,文化程度在日本几乎是最低的。但运用起这些英文词汇来,也非常自如。甚至在无家可归者的区里,经营赌博的店也用片假名赫然写着LUCKY。看来这些在生活中并不LUCKY的人,对这个英文字也还是认得的。我日语生疏,办事情时一旦没有了词汇,就马上学着日本人的口音,把一个适当的英文词念出来,对方常常就懂了。因为许多英文词用日本人的口音一念,就是日文了。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看马拉松赛,日本著名的女运动员高桥尚子跑到最后精疲力竭之时,她的教练在路旁大声提醒她:DRINK!DRINK!人家已经跑到了体能的极限,哪里有精力听外语?教练为什么不用日文说喝水呢?看来,人家那里喝水就叫DRINK,这已经是日文了。

日本之所以成为消化西方文化最快的国家,和其语言的这种开放性不无关系。有关专家指出,日本每天接受的外来词汇和概念数都数不过来,更不用说一个个地翻译了。但用片假名一拼,马上变成日文,老百姓见怪不怪,最后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汉语是象形文字,引入外来语时即使采用音译的办法,也面临着一个把拼音文字变成象形文字的转换;用意译则更费时费力,根本无法跟上外来词涌入的速度。这一问题随着中国的继续开放,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所以,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之前,汉语中夹杂一些英文词汇,恐怕是在所难免。这就像日文中的汉字和平假名中夹杂一些片假名一样,是接受新事物的一种必要的语言战略。

语言活在生活中,变化不定。有些混乱实际上是表明语言的生机。在改革以前,对现代汉语的运用管制甚严,一切以两报一刊的语言为准。那时语言很稳定规范,却缺少活力。现在许多人的语言文字中夹杂外来词,实际上预示着汉语的生机。

像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世界主要语言,都是从其他语言中衍生出来,这些语言夹杂外语,自古而然,天经地义。而汉语没有根据其他语言衍生。所以大家对汉语中夹杂外文,总有种不伦不类之感。但是,这种纯种的汉语,与上述杂交式的语言相比,有明显的弱点。汉语太纯粹,接受外来影响的能力小,创新也少。比如就一般报纸上的语言而论,汉语的常用词汇比英文少,表现力受到限制。有时你很难相信为什么这13亿人竟反复用那几个老掉牙的成语。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外文中创造的词汇和概念,远远超过汉语。汉语不对外语开放,只以有限的几个词汇对付瞬息万变的世界,迟早会变成化石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