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谈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应时而生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张肇丰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其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文化。这种由少数人所掌握的文化是以不容置疑的真理或权威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社会是垂直型社会,上级是绝对权威,《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习得和掌握。古代学校教育的规模也很小,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数个学生。接受学习和个别教学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基本特点。

工业社会主要是集体接受式学习,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被拿破仑打败后对教授们说: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励精图治办教育,兴科学。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取代了意在稳固社会秩序的价植规范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于是出现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有相似之处,它体现了效率的观念。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有两条思路。一条是高效学习提高人的学习速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学习的革命》为代表。重效率,强调授人以渔,而实际上不论什么鱼,它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海市基础教育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即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

主体性:主动探究,非被动接受(角色地位);积极求知,非消极等待(情感态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在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过程被囿于窄小的怪圈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其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习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研发式:研究,发现(学习方式) 劳伦斯说:人是思想的冒险家,所谓思想,当然指的是发现,而不是讲一些发霉的事实。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达尔文说得好:科学无非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全员性:智慧是一种普遍权利,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权。语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少数语文尖子,不是偏向于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究性学习又使学生学习潜能富矿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萨其曼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因此,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