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对一堂语文课的不同看法

在《人民教育》2002年11期上有一篇名为《一只虫子的故事》的课堂教学实录。大约编者认为这是一堂成功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所以,将之刊登在我与新课程的专栏上。然而,我却认为这是一堂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语文课。为了便于大家分析,现将该堂教学文本转录如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

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

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的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意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怜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着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些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可敬的智者,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晚上投撒清辉它们是相反的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是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获得的启示就不同形式的差异,往往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倒可能掩蔽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以上是这堂课的教学文本。读者看了教学文本,都能感到这是一篇短小精悍,极具教育意义的好教材。该文语言浅近而简练,说理形象,思想深刻,言简意赅,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进行语言训练和学写短文的好范文,而且对培养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都具有良好的启迪、熏陶作用。这样优秀的教学文本,教师理应组织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深入进行学习,可事实是执教者却只让学生们浅尝辄止,很快将教学目标转移到了与文本毫无关系的枝节问题上去了。请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实录:

师: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之后我们一起来赏析。(生阅读、思考、交流)

生: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于细小的生活中,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生:本文语言凝练,深刻,犀利,如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待同一事物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正兴致勃勃的发表着自己的观点,突然有人小声嘟哝了一句。

师:李燕伟同学,刚才你小声说的话大家没有听清楚,你能大声说一遍吗?

李:教师,虫子不爬怎么办?

(虫子不爬怎么办?这是我在备课中绝没想到的问题,我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来赏析了这篇美文,但这是在虫子爬的情况下进行的,刚才,李燕伟同学提出:虫子不爬怎么办?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一下虫子不爬怎么办。

(赵文杰从前排跑到后排找孙健讨论,张超自己思考,老师提示他与其他同学讨论,他回过头去和后面的同学交流了几句,又回过头来独立思考。)

学生交流的结果有:

刺激法:1、用针刺激。2、用木棒驱赶。3、在背后放上虫子的天敌,如小鸡之类。4、在虫子的后面点火。

诱饵法:在墙的上方吊着虫子爱吃的东西吸引它。

激励法:和几条粗大、能爬的虫子放在一起激励它爬。

借助法:1、把虫子放在藤蔓上,然后将藤蔓甩过墙头。2、把虫子绑在蚱蜢上飞过墙头。3、在墙上钻一个洞,让虫子钻过去。4、可以让虫子坐飞船。

选择法:1、虫子不爬一定有原因,如果实在爬不上去就不要爬。虫子可以选择其他适合自己的道路。2、不一定爬墙,可从门口爬过去。

换取法:干脆换一只别的虫子完成任务。

等待法:(一直沉默不语的张超发言)这只虫子一定是在等待和积蓄力量,等到成了茧,变成蛾之后,便会飞起来。

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执教者肯定对教学文本没有经过深入的钻研,没有认真设计过教学方案。采用的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能里算哪里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学生刚接触文本,还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的情况下,执教的老师就将学生引到了一个与教学文本关系甚微的问题上,让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去讨论虫子不爬怎么办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语文课上讲授一篇文章,首先必须教学生将文章读懂,即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或阐明了什么道理;其次,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弄懂文章采用了何种记叙或阐述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何好处。再次,还应让学生思考文章记述的人、事或道理对自己有何教益与启迪,使学生在思维、品质和精神道德诸方面都得到训练、教益和启迪。最后,还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和迁移训练,来提高学生和语文能力。语文课,就应该紧紧抓住教学文本的这些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可是本堂课的执教者却只让学生们极肤浅地接触了一下就放弃了这样好的教学文本。且不说学生的思想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陶冶和启迪,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甚至连文本的基本内容都还没有领会。许多有关文本思想内容的关键问题,学生都还没有弄清楚。故而学生在发言交流时不仅叙述不正确,而且语病很多。

如于细小的生活中,提示深刻的生活哲理就是病句,生活难道是有粗细大小之分的吗?又如,对待同一事物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答案也是病句,应纠正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还有用犀利一词评价文本也是很不恰当的。学生的这些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问题与错误,执教者不去关注,不去纠正,却因有人小声嘟哝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就放弃了教学文本,这是极不恰当的。

虫子不爬怎么办,实在是一个与文本思想内容关系甚微的问题,是一个不值得花掉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这种脱离文本思想内容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他没有读懂文本。这时教师应该进一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然而,执教者却让全体学生放弃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将这个虫子不爬怎么办的问题当作了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花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去想办法解决。

难道是因为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虫子不爬怎么办是学生提出来的,所以执教者只好放弃教学文本,带领学生去研究如何让虫子爬的问题了?如果我们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那就大错了。因为,新课程虽然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方案去教学,不能将学生的思想死死地纳入自己既定教案的轨道,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组织、引领作用是永远不可放弃的。

再者,并不是凡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将之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对教学文本的不熟悉等原因,有时只能提出一些需要帮助解决的小问题。所以,用不着学生一提出问题,教师就放弃既定的教学方案,甚至脱离教学文本。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是不能取笑的,不仅不能取笑,而且要认真解答,并且还要予以鼓励。如果提出的问题脱离了教学文本,教师应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文本上来,这才是老师的指导职责,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像上面这堂课那样放弃教师的指导职责,将学生提出的那个小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看似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