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敏感的读者一看见这篇文章的标题,就会发现一个新视点言语。
什么是言语呢?其实,这个词,我们平时也常用。比如,有个人要到外地去,朋友想托他顺便办点事,就对他说: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在这里,言语就是告诉、打招呼、说话的意思。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言语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
那么,言语和语言有什么区别和关联呢?语言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或者叫做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言语和语言的明显区别在于:(1)语言系统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2)语言是社会成员共用的工具,社会性是它的本质;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所写的过程和结果,个人性是它的特色。(3)语言系统的各种结构成分是有限的,但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工具说写出无限多的话来。语言和言语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即先有言语,而后有语言;语言规则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之中。(2)语言来源于言语,但又反作用于言语。语言对每个人的言语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即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进行交际,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承认。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我们为什么主张引进言语这个概念呢?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规则系统,但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进行交际的言语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是阅读范文,范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见效最慢的是指导学生作文,作文也是学生个人的言语产品。说到底,我们是希图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言语行为,让他们的言语从粗疏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言语教育,应当属于语用研究的范畴。
单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的大量范文而言。这些言语作品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的、社会的、科学的、人文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理论、情感和态度;可以说一册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化宝库。学习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认识和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外来的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习阅读这些范文,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有助于养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精髓的所在,正是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肯綮。
第二,言语,是语用主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的行为,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言语教育的关键,也应当是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因而,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线,应当是学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反复地、不断提升地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这正是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所以倡导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的真正原因。
第三,语言有它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言语也有它自身的法则和规律。言语规律的构成,有它自身特殊的概念和范畴、知识和技能,不是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等学科的知识和规律所能替代的。研究语言的应用规律,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语用学、话语学、篇章语言学等日渐独立的学科。从学生的言语实践行为出发,借鉴学科的研究成果,提炼进行言语教育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并且逐步形成体系,正是进一步建设语文课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
下面,我们仅就第三个方面谈一些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 ,言语,既是一个行为过程,即语用主体运用语言工具去表情达意;也是一种行为结果,即语用主体所生成和产出的言语成品。这是我们研究言语教育的两个前提。
一、言语成品的面貌
(一)言语成品的类型体式
人们进行交际活动,如果借助于口语,那就生成口头言语成品,如日常交谈、广播、讲演和论辩。如果借助于书面文字,那就生成书面言语成品,如各类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
不同类型的言语成品,大致具有相同的体式,这就是语体。因为语体就是为适应表达内容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特点的总和。换言之,语体是依据语言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言语风格的类型。大而别之,语体可分为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书卷语体又可细分为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和文艺语体。各类语体在用词、造句、修辞和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用语上都有特殊的需求。
文体也是言语成品的体式,但它是专指书面言语成品,即专指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和和言语风格而言的。文体和语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了解言语成品的类型和体式的特征,对表达者在说和写之前,有限定和指导作用;在说写过程中,有规范和调整作用;在说写结束行为之后,对接受者有引导和认同作用。
(二)言语成品的结构单位
言语表达者在说出话、写出文章之前,意念或情思都是以内部言语的形态储存于头脑中,它们往往是朦胧的、简缩的、无序的。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所说: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端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终于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思想内蓄于中的团块状态和诉诸于言语的线性状态。
虽然,口语是以线性的语音流出现,书面语是以线性的字符串出现;但是,从言语主体所表达的意义而言,有意义的言语仍然是一个有层级的体型装置。因为意义总有主与次、因与果、表与里、并列与总合、前提和推断、条件和结论等等区别和联系。因此,从语义的逻辑联系上看,不论是线性的语音流,还是字符串,它们都是具有层级性质的装置。言语的层级单位可以分为句子、句群、语段和语篇四种。
单句、复句都可以作为言语的单位,其中包括独短语、词句等。
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言语单位。从语法的角度,一般把句子之间的关系分为:承接、并列、偏正、递进、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还有人从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着眼,补充了总分、解证、互补、对比等等关系。
语段,指的是文章中的段落。句群有时和段落重合;有时若干句子和句群才组成一个段落。段落具有表意的单一性,每个段落都可以找出或归纳出一个主句。段落的内部语句的结构具有完整性。段落用若干述句来陈述、描写、说明、解证这个主句,其句义之间的关系大体与句群内部的关系相同。段落末尾还经常有一个结句来重申或引申主句的意义。从段落所使用的表达方法看,段落还可以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议论段和抒情段,等等。
语篇,专门指完整的全文,是连贯性言语的最大单位。语篇由若干段落、段群或章节组成。语篇在意义上具有内容的整体性、完结性和层次的逻辑性;在形式上,具有与内容相应的布局结构,通常都是由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个部分构成。
(三)言语成品的检验标准
1、规范 规范指的是言语遵循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律,没有错读、歧义、生造词、病句;没有错字和别字。
2、简明 指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简明,讲求的是语义的清晰度。一般地说,言语是否简明主要是句子内部的问题。
3、连贯 指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讲求的是语句的通畅性。特别是在书面言语中 ,句子之间排列组合要遵从一定的顺序,语句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4、优美 指的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寻求最好的表达效果,语用主体对言语应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使言语呈现出一定的审美性。为了最求言语的审美性质,语用主体往往字斟句酌,并恰当地使用辞格。
从反面看,人们就需要能够辨识出什么是不规范、不简明,不连贯,不优美的句子;并且能够对这些有毛病的句子加以修正。
(四)言语成品的个人风格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要遵守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规范,要遵循语体和文体的基本规则。但是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大不相同。有的简洁,有的细腻;有的明快,有的含蓄;有的平淡,有的绚丽;有的严谨,有的疏放,等等。这就是言语的个人风格;也就是说,言语风格是个人使用语言的特点的综合。出现这些不同的言语风格的主要原因,是语用主体的思想、性格、学识、修养、职业等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形成个人言语风格的稳定因素,此外,语体主体写作和说话时候的心情、境遇等,则是形成言语风格的变动性因素。还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又是形成个人言语风格的社会基础。
二、言语生成的策略
语用主体在生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言语成品时,他们经常采用的策略是什么呢?与研究言语成品的静态面貌和水平相比较,研究这个问题,大概更有助于我们实施言语教育,有助于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教学的改革。大致说来,对语用主体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语用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探讨。
(一)依赖语境
语境,是语用主体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活动的环境。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因素指的是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主观因素指的是语用主体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以及临时的处境、心情等等。因此,在说话和写作时如何显示或暗示语境,在阅读中如何还原语境,就成为语用主体必须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了。
进一步从本质上说,言语环境是社会环境在使用语言时的反映。语用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采取相应的语用策略,既是适应语境的需求,也是防范社会语境对言语的干涉。例如,钱冠连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的第五章中列举了大量语用策略;诸如谢绝夸奖把对方当第三者借第三者的口说出自己的意见以言代行冗余信息假信息容忍语用失误等等策略,就都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成为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了。因此,钱冠连认为:采取语用策略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行为问题。语用学又叫‘人文网络言语学’,或者‘人文网络说话学’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由此可知,引导学生了解语境及其作用,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关于社会文化网络的知识,是指导和影响着他们养成在社会大环境中积极地适应生存、主动地谋求发展的人生态度和策略。因为语言和言语是每一个人都须臾不可或离的精神家园。
(二)选择语料
一种民族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规则,对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要想清楚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就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律。比如词的理性意义、词的变化规则和组合规则,组成句子的规则,句子的结构和类型,句群组造的基本规则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言语表达中,同一个意思往往可以不止用一个词语、一种句式来表达,因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结构形式。比如,我已经知道这件事了。这件事,我已经知道了。知道了!这件事。这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言语中,语用主体该用哪一个句子来表达,这就要看他所处的语言环境,他在和谁说话,他要达到什么交际目的了。这就是言语规律在起作用。因此,选择语料,是一条重要的言语规律。
为了能恰当地选择语料,语用主体就必须了解汉语音韵及其表情作用,汉语特有的流水句及音步限制等语音知识;必须了解词的意义、词的感情色彩、成语、典故、熟语、外来词语的音译词等词汇知识;必须了解语气在构成句子中的作用,语气的基本类型与转换;必须了解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常规语序,有关简单句与复句、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以及关于句群的类型、句子的衔接方法等句子和句群的知识。并且,在这些基本知识的指导下,日渐熟练地掌握恰当地选择词语,结构多样的句子,组造连贯的句群等技能。
(三)切合语体
言语行为要得体,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规则。什么是得体?从广义角度说,得体,就是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在适当的地点,说适当的话。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用另一种说法。从狭义的角度说,得体,指的是切合特定的语体。因此,了解什么是语体,语体的分类,各类语体的特征,掌握突出语体特征的方法,等等,就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生成言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了。
(四)组织话语
句子是最小的言语单位,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但要表达比较复杂细密的思想,就得把许多句子连缀成比较大的句群和语段,组成连贯的话语和语篇。组织话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管说话还是写文章,总得有个开头,中间有个起承转合,末尾有个收束;总得把语言组织成流畅的思想情感的链条。可是,语言学的规律所涉及的范围只到句子为止。如何形成话语,表达复杂的思想、细腻的情感,这就是言语规律应当起作用的场所了。
为了组织连贯的话语 ,就需要了解汉语流水句的特点(比如话题与说明,主语的承前省略等),铺排句子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等),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如关联词语、指代词、序数词、修辞手段等),语段的性质和组织语段的方式(如段落表意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段落的主句与述句,五种基本段落类型等),语篇的表层结构(部分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和深层思路(思路的意义、思路的类型、思路的呈现方法)等等。并且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逐渐练习、熟练掌握的言语技能。
(五)创新表达
人们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情感,就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表达的生动,有说服力;或者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因此人们就要讲究修辞。除了上面说过的精心地从同义结构中选择语料之外,还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格式。这样在具体的言语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创新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这些富有创新意义的言语材料,无疑是十分有益于学生的语感形成,有益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随着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发展,随着言语现象的日益丰富复杂,人们已经明显地感到,仅仅了解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今日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八种常见修辞格,已经远远不敷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需要了。而且,仅仅让学生知道在具体的言语中这是什么辞格,那是什么辞格,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理解和阐释言语意义的需要。于是。从言语现象的具体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具体需要出发,适当地扩展辞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中理解语用主体为什么要应用这种辞式,以及他是怎么样产生和运用这种辞式的,这才是当今修辞教学的要义。再以对句子的分析而言,过去,人们只习惯于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的成分和层次;这种分析,充其量仅只停留在语法层面。这种分析其实无助于学生对言语现象的真正的理解和体验。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而今我们已经应当引导学生从语法的表层分析,进入对于句子的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上。因此,对句子动态分析,从多维角度研究句子等等主张,就应运而生了。
为此,在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应当适当地指导学生了解如何对句子进行动态分析,了解词语的变异,句式的变化,语序的易位、语气的转换,辞式的创新,新生的广告语体和网络语体的特征等等,有意义和有趣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热爱中华民族古老语言的新鲜活力和无穷魅力。
[主要参考资料]
1、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钱冠连著《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