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语文教育导向研究的三大要素

语文教育导向研究的三大要素

理论探索、历史研究、教材建设,这是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他的语文教育性质观,又是理论探索的核心。

从顾先生的众多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看来,语文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决定导向的则是性质观。他研究性质观,又牢牢抓住了三大要素:从语文的性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义,由学科的定位匡正语文教育的导向,以改革的思路昭示语文教育的前景。

在近年开展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顾先生针对讨论所围绕的本质问题,即语文教育的性质观,发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改革思路》等许多真知灼见[1]。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人们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同的意见,主要在于对语文学科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理解,对解决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途径有不同的看法。[2]为此,他认为由《北京文学》杂志引发的语文教育的讨论,无论如何是必要的,积极的[3]。同时满怀热情,又沉着冷静地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从语文的性质揭示语文教育的本义

首先,他认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规律性、时代性等特点。关于民族性,他强调了汉语汉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用汉语汉文表达的典范作品,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感理念,乃至其表达的方式方法,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4]。这就一语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从根本上揭示了汉语汉文与其他民族母语的不同特点。关于规律性,他指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固然有许多与时代背离的积弊,但同时也蓄积着精深的理论财富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而凡属成功的经验,细究起来,大都符合,或大体符合汉语汉文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5]这就是说,除了理论能揭示客观的规律,成熟的经验当然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就为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时代性,他强调,既然语文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公民素质的奠基工程,那么它又必须带有鲜明的时代性[6]。这又揭示了语文教育的革新之路必须以充分了解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前提。

这些都说明,顾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分析完全是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的,他所揭示的正是中国语文教育独具的特点,因而是十分中肯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语文、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和性质,他还应约为我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师通用教材《语文教学概论》撰写了《语文教学导向》,高屋建瓴地论述了语文教育的这些根本问题。

他在论述语文的特点和性质时,直面语文本义,指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符号’,因此,研究语文就不能不首先研究语文的符号特征和功能特征。[7]他认为,人类表情达意总需要借助于符号,语音是声之符号,文字是形之符号。语言的产生完全是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声之符号’顺利实现社会成员间的情意交流。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的时空限制,使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得以扩大。由此,顾先生顺理成章地推出了语文的性质,他说:语言和文字,它们的性质主要体现为互相有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符号性,一是工具性,一是社会性[8]。这些论述,都是就语文最本质的倾向而言的,言简意赅,精当练达,使人们从本义本源上廓清了对于语文的基本认识。尤其对于工具与人文的关系,顾先生有着十分客观而实在的表述,他说: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的。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学习语文同时也学到了人们通过语文工具所表现出的情、意、理、趣,这是语文的重要特点。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9]顾先生的这一观点表明,他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这与后来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二)由学科的定位匡正语文教育的导向

与语文的性质相应,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顾先生将之界定为基础性、人文性和技能性。这也是持之有故、实事求是的。他认为,在中小学设置的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首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在应用的技能性学科[10]。这样的分析和论述,从实际出发,跟一般较为主观的论断都不相同,具有极其充分的说服力。

由此可见,顾先生的语文教育性质观,是实事求是的语文教育性质观。他对于语文教育性质特点的这种真知灼见,来自他对于语文本体理论的锐意研究,来自他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改实验的亲身实践,来自他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也来自他对于语文教育现状的宏观把握。顾先生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他深刻揭示并牢牢把握了语文教育的导向。

他的语文教育性质观,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语文教育性质观。他不仅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坐标上,而且站在现代众多新兴学科的交汇点上,加上他身处我国教材审查和理论探索的制高点,因而往往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以改革的思路昭示语文教育的前景

实事求是地揭示语文、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极为不易,要依据正确的性质观提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路也就更为困难。但正是在探究语文教育特点和性质的基础上,顾先生提出了被人们认为同样具有导向价值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一是把汉语汉文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真正研究清楚;二是把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利弊得失真正研究清楚;三是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真正研究清楚。[11]这三个真正研究清楚,把我国语文教育性质研究的根本性内容和操作化要求包揽无余。诚然,做好这三项工作,无疑能使我国的语文教育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正是顾先生的一贯主张。早在10年前,顾先生就强调: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要进行多向的探索,探索语文教学任务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探索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序列,探索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有效性,探索语文教材的更新[12]。这些探索,后来成为许多人共同研究的课题,它为我国语文教学任务的研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语文教材的更新,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路。

与此同时,顾先生提出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思路,主张走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语文教育新体系[13]。对此,他有十项设想:一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的三关:认读关、书写关、积累关;三是重视诵读训练;四是用活的、动态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五是教给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动脑)的方法,留给学生三动的时间;六是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七是在培养各种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上下功夫;八是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联系起来通盘规划,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语文学科教育新格局,把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沟通起来,形成大语文教育的合理网络;九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十是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使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可靠的保证。这十个方面的设想,囊括了语文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是顾先生积数十年的学养和经验认真总结冶炼的结果,不但全面,而且深刻;不但中肯,而且可行。它很好地揭示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母语教育新体系,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积弊甚多,顾先生的十项设想可谓疗救的良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确是一门育人学科,它除了能使学生认读、书写、朗诵和积累,学会精读与博览,还要指导学生沟通课内外,实际应用活的、动态的语言知识,教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要通盘规划,形成大语文教育的新格局,并不断提高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其实,这就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4]由此可见,顾先生基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十项改革设想,正可以作为当代语文教育新格局建设的蓝图。

[注]

[1][2][3][4][5][6][11][13]《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改革思路》,见江明编《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7][8][9][10]《语文教学导向》,见王松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1页。

[14]《语文教学研究的多向探索》,《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5]参见王松泉《语文课程革新的前提》,香港《当代教育》2002年第6期。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