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蹒跚学步时总需要大人的搀扶,同样,在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道路上,一开始也常借助外力。当他从象牙塔踏上三尺讲台后,如果能得到别人的扶持、引领乃至鼓励,相信他会成长得更快。他要知道学生对语文学习怀着怎样的兴趣,要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与要求,要懂得语文课的课堂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创设教学愿景气等等。总之,他要理解教师、学生和语文学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东西,如果全部要让一名新教师自己通过摸爬滚打去认识,恐怕会耗时很多而收效不一定多。
因此,部门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包括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教学意志等多方面内容。认知心理学学家发现,刻意练习对教师成长极为重要。所谓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地重复某些类型的表现,如怎样对一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教学,怎样评估学生的学习,等等。部门除了可以为教师配备导师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教师形成一个专业群体,让教师在专业群体中进行集中学习,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学光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把学习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故事发生在监狱内。监狱不仅是从肉体上对一个人进行限制,更是从精神上对其加以限制,于是很多人都在不自觉地被同化。我们在工作中也往往会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由此丧失了求学时代对文学的感受力、判断力、思辨力,丧失了工作伊始时对教学的热情。或许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有一种想要成长的原始情结,但一路走来,它有没有成为一个自觉明晰的提升过程呢?在母语地位下降的今天,在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语文教师更需要有对教学的执著与理性思索,而不是随风倒或者被同化。经常扪心自问:我还是以前的我吗?或许,这也称得上是一种自我救赎吧。
那个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王小波说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始终葆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何其重要!
部门可以帮教师找导师,可以让他接受有效培训,但没有办法使一名语文教师从骨子里成为具有放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这一切唯有靠他自己。在课余,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游牧者,他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思考各式各类的问题:在课堂上,他将自己的激情和理性融汇,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加以判断和引导。他张扬起自身的教学内驱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死盯分数。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时常反思:我有没有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我是不是陪伴着学生在进行一次次精神的散步?我和学生的生命活力是否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出来?我是不是把每节课都当成自己心爱的宝贝?我是不是能够不断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悦纳自己?我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身是不是也得到了成长? 清洁就在你的心里,圣地就在你的追求之中.这是张承志在《向往的旅途》一文中写下的。语文教师的成长就像一次旅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和实力登上珠穆朗玛峰,但努力实现对自己具有改造意义的旅行至关重要。旅行是一种行为,教学是一种行为,而成长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