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获得真正的认识之前,人们必然会在已知的错误认识中徘徊。可是语文教育总是处在这种徘徊的境地,这就让语文教师觉得很尴尬。其实,世上本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教育只能是不断地趋向于科学,人们对教育的探索也必然是一段曲折的经历。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标所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仍不容怀疑,虽然它的理想化色彩还显得太浓,操作起来还会有不少困难,甚至其中的一些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还很难调和,但它终究引领了教育的未来可预见的未来。
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但是,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问题1:新课标的出台是否预示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革命?
回答:新课标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它必然会带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但课堂教学革命的提法不够恰当,因为课堂教学从来就没有,也不需要革命。课堂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决不能失去理智。
问题2:新课标突出强调合作学习,对此应如何看待?
回答: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讨论、分组越来越流于形式。要知道,形式上的分组不等于合作,形式上的讨论不等于探究。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才是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有时候,课堂也需要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学习。语文教学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
问题3: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一段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回答:给学生真正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学习是高层次的尊重,它与尊重学生的人格同等重要。
问题4: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回答: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对立。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问题5:阅读优秀作品,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与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存在矛盾?
回答:两者并不存在本质冲突,但有一个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即课文的漫画化。多媒体运用不当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倒霉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问题6: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
回答:教学方法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关键是教师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就某些内容而言,讲解未必不好,但讲解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内容。采用哪一种或者哪些种教学方法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问题7: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提法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回答: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认识并不清楚,以至于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常常被处理成一堆知识的碎片。钱理群教授强调:语言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学习语言,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因而,阅读教学中多重交流显得格外重要。
问题8: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问题?
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时间。具体包括:教师要给学生熟悉课文的时间,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要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时间。
问题9:正在解读新课标或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实践的老师应注意什么?
回答:认真实践,不炒概念,不弄玄虚。
问题10:新课标对教师成长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回答:新课标对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成长没有捷径,入格、合格、出格是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付出许多辛苦。
问题11:新课标强调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高审美境界,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如何才能落实?
回答: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应当广泛涉猎,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为语文所用。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说过:一个仅仅是几何家的人跟机灵的工匠没有多大差别。 德国化学家希腾贝尔强调: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正懂得化学。语文教师同样如此。其实,不难发现语文与音乐、语文与书法、语文与绘画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问题12:就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师与其他科教师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语文教师更要锤炼语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而语言是沟通的最主要媒介。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的脑力活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做到意美(有内涵)、形美(使作品中的形象立体化)、音美(节奏与抑扬)。
问题13:有专家指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回答:18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这样一句话: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者的心中。教师首先要学会研究教材,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独立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师首先就要有一双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处美来(罗丹)。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问题14:面对新课标,语文教师在心理上最需要做什么准备?
回答: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期望都很高。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待同样很高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在中小学阶段遇到一两位好的语文教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启迪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门外谈》北京大学钱理群)因而,教师更应树立起肩负使命的信心和勇气,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尽快适应、积极实践、努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