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学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价值取向带来冲击。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已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将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启示。
一、交往教学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构建全新的交往观
(一)教学即交往
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结合点,整个课堂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从交往教学论的这一核心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交往教学论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 主体的交往关系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对平等的主体,因此,师生交往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运用独白言语向全班学生进行讲授,或是与单个学生交往中的训导;其次,这一观点说明交往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不仅单指认知过程中的交往,而且涵盖师生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往;再者,它还说明交往的形式是多边多向的。仅从交往的对象来看,就有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交往。
(二)交往的目的
是解放交往教学将解放作为教学的目的;将关系,即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采取的态度等纳入教学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即学生的自由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本身赢得。所以,这里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毫无疑问,交往教学论的这一教学目的,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的教育即解放的思想不谋而合。《学会生存 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在提出教育即解放这一观点的同时,还提出并确定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交往教学的目的是解放,这就意味着教学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是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获得个性的自我实现。
(三)交往具有永恒性
教师始终处于交往过程中,除了看得见的言语交往,还有看不见的非言语交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以及学生作出的反应都应视为交往的内容。学生的反应将对交往产生种种影响,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应及时调整交往的方式方法。比如,有些学生默默不语,又如,某些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表示沉默等,教师就不应把学生的这种沉默,视作是学生的脱离交往,而应把它看成是学生的一种交往方式,看成是交往中的一种信息传递,或许正表明学生的一种要求,要求教师把问题说清楚,他们是因为听不懂而沉默的;也或许是表示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讨论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等等。但问题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可见,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教师应该尊重所有的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主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师对教学交往,应该有深层次的认识,甚至应放弃权威地位,时常提醒自己应主动与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交往,特别是对于沉默的学生,应了解他沉默的原因,并设法打破他们的沉默,做到真正的民主,实现真正的平等交往,使这些学生在交往中获得表现各种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