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关于语文教育转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三)

一、 二十世纪语文教育转型的背景和特点

二十世纪以前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经典范例诵习,采用经过千百年筛选出来的经典范例作为教材,学习内容包括精心编选的童蒙教材和经史典籍,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辅之以音韵、文字、训诂的研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重视积累和体悟,学习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大量诵读经典作品,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缺点是,许多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也不能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口语和书面语严重分化的情况下,坚持文言文的教学,所学的书面语和生活中的语言脱节,学习难度大,致使语文教育不能普及;重书面语,轻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多读多背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的时间过多地耗费在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的背诵记忆上。

十九世纪中国国运衰败,众多志士仁人努力寻找强国富民之路,揭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病;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废科举、兴学堂;西学东渐,带来了新思想、新学术,对旧式经史文教学产生了冲击;新文化运动传播新观念,提倡白话文和平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努力,终于冲破了旧式语文教育的框架,艰难地实现一次重大的转型。转型后的语文教育,拉近了和平民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实用性;吸收国外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设计课程;语文课程中引进有关语法、修辞、文学、文章等方面的理论;教材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语文教育从具有千百年经验积累的文言文教学中蜕变出来,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实施方法,有较多的自由探索空间。二十世纪初期的语文教育,处在一个新的探索期。

转型后的语文教育界始终为语文学科不成科学体系而深感缺憾: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文,缺乏本学科独立的知识、方法体系,缺乏科学的逻辑结构。于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建设起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50年代的一个时期,全面学习苏联,教育上也照搬苏联模式,语文教育也跟上苏联分成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教学体系;至此,一个知识传授型的教学系统,轮廓大体可见,其基本特点是:根据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建立比较严谨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的线索组织教学序列。这一模式强调学科本位、知识序列,未能充分考虑按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规律组建教学序列。但分科试验的文学教材选文精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一经验值得注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语文学科。语文教育界深刻反思屡遭政治运动、极左思潮干扰和破坏的语文教育历程,越发坚定了守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封闭之后,人们急切地了解、吸收国外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引进新举措;统一考试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促使语文考试、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演变。语文教育形成了新的模式能力训练型教学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在过去研究语言、文学等方面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吸收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构建一个内容全面、具有明晰逻辑结构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并将这个系统分解、细化为知识点、能力点,然后设计成一个步步为营、逐点训练的线性教学序列。教学内容经过精心的分解,显得颇为明细,语言训练的功能突出,技术操作的步骤明确。当这个教学系统和考试模式融为一体,并且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强化、细化和偏重技术性操作,在有的地方被推向极至,一味追求显性、刚性、近期的目标,语文教育变得越来越刻板、繁琐,本学科应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渐渐流失。

二、语文教育转型和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的需求

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随着发展变化。在农业时代,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种状况基本上能适应于当时的生产方式。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能读书写字的只是少数人,算是这种时代的有专长的人才,普通劳动者多为文盲。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提高了,教育需要普及并且注重实用,教育的内容也更丰富了。二十世纪初期,我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工业时代,但是外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给了国人深刻的启示。我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及语文教育转型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背景下发生的。此后也是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人们继续对语文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社会的发展拉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社会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的教育思潮来看,20世纪以前的教育改革,人本主义的占支配地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时期,兴起了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这一思潮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力主将教育同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其基本特征在于,它以只讲实用的惟功利主义科学观作为自己的基础,推崇理性和科学;它以科学认识理论、方法、逻辑和科学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来反观世界。⑧整个20世纪的教育领域里,始终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之争,然而毫无疑问,科学主义是居于主流地位的。

上个世纪,我国一大批热切寻找民族复兴良策的知识分子,把科学主义思潮引进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变革,也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转型。语文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屡屡受到国外新思潮的影响,也不时引进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逐步变得丰富起来、成熟起来。

我国的科学家、教育家为了改造落后文化,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引进西方科学主义思想,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且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考虑,发展科学、弘扬理性,依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接受科学主义思想,形成为独立的学科,吸收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今天反思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不能不注意到这一发展中的偏误和弊病,不能不追索其思想基础,探讨其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那种追求实用的惟功利主义科学观影响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在经历了多年极左思潮的抑制和十年动乱的空前破坏之后,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化了实用主义观念。语文教育工具性的提出是一种进步,然而当这一理念被推向极端一元化的时候,不免就会产生极大的偏向。

3、对自然学科思想方法的借鉴

过去几百年里,先后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等作为带头学科的自然科学取得了伟大成就,大工业生产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人们崇拜科学,崇拜工业生产,这是完全正常的。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然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动这种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都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语文学科借鉴自然学科的思想方法推进了本学科的建设。但是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过于追求理性目标、线性序列和共性标准,又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本学科的规律。

4、语文教育实践与语文教育理念在互动中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但是迄今为止,这种认识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各个时期,人们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学上弊病,产生了强烈的改革意愿,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致使教育形态的转化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新的模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实践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又会唤起新的变革。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