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

开展教学科研对中小学教师个人的意义

教学科研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等等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经有很多人论述得很多了。我这里主要从我们中小学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讲讲:教学科研对我们个人有什么意义呢?我概括成三句话:

一、科研改变个人的教学状况

最近我听一位教研员讲,有的地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非要有论文不可,有的老师为了发论文使出了浑身解数,苦不堪言。言下之意是做老师的,尤其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要论文实在是多余。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老师们评职称,一定要有什么级别、多长篇幅、在哪些刊物发表的所谓论文,这也许的确过于机械,甚至过于苛刻。但另一方面,对老师们提出科研上的要求,要求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要搞点科研,这又并没有过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需要:要搞好我们的教学工作,科研是条件之一,也许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天天备课、上课、批作业、出试卷、改试卷,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这本教材我不是很熟了吗,备课呀、上课呀,这些程序、步骤也都非常了解了,至于批作业、改试卷,则更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我觉得这些也许你说的都对,但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你没有说到,那就是学生。你说到的这些东西,就是教材、上课、作业、考试等等,也许的确是教了几年书就都熟了,甚至是非常熟了。一般来讲,教材不会年年变,上课也是有套路的,不还有教学模式这一说吗,作业、试卷这些,就更是很少变了。但是,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对象,学生,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了。第一,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两个学生,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学生,这些学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我们把他们的这些特点、个性撇在一边不管,是教不好书的。第二,学生是天天在变的,而且变的形式、变的程度和变的某些规律也在变。一方面他们在成长,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同,将来的学生的与现在的学生也不同。因此,我们那些熟练了方法、程序、步骤、手段、材料、套路、模式,也必须跟着变。

学生们有些什么变化呢?怎么应对他们的这些变化呢?学生们的这些变化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哪些有消极的影响,这些,我们都可以完全不管吗?这是肯定不行的。我感到,我们现在要教好语文,关键中的关键,还不在这些备课呀、教材呀、上课呀、作业呀什么的上,关键在于,我们要搞清楚,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想要的这些东西,哪些是我们语文课可以给他的,哪些是我们教语文可以利用的,哪些不好的一些倾向,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给他们一些启示、提醒,甚至纠正。

老师们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上好语文课,其实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你知道你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吗?你知道他们喜欢你怎么样来讲课文吗?你知道他们最想听你说些什么吗?你再想想:你能一句话就能打动他们吗?你能把那些打动过你的文章,教给你的学生听,也能打动他们吗?如果你没有能打动他们,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你知道的话,那你是不是知道你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打动他们呢?等等这些问题,不就是我们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吗?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想都没想过,我们能上好语文课吗?

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然就要研究。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变化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调整我们的语文内容,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一些教学习惯,改变我们长期以后一直认为行得通、还有点效果、我们用起来也顺手的老办法老套路。

许多人用教书匠来批评我们当老师中的某一种人。我倒对这个匠字没有特别大的恶感,我觉得匠也是不容易的。只有长期从事某个行当,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在技术上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人才能称得上匠。我觉得,这里的所谓匠其实是指只对物不对人的那种人。教书匠的匠,就是只对我们天天要接触的物的东西,比如课本、作业、试卷这些东西很熟,但对于我们工作的对象,学生,却很隔膜的人。所以有人号召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当教书匠,都来当教育家。这个号召似乎效果不太好,似乎是说:你要么是当教育家,要么就是教书匠。老师们可能被这样一种二难选择吓住了。其实,我们说不要当教书匠,是要让老师们当有心人。你当有心人,你就会心里有学生,你心里有学生,你就不是教书匠。因为你有学生,你就会爱学生,就会研究学生,就会根据学生的一切来调整、设计、改造自己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你就没有了匠气。而这,不正是我们讲的教学科研吗?

所以,科研科研,老师们不要被这两个字搞昏了头,它其实就是说的你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如何与学生交流。老师们搞科研,不是说要你现在回到家里,把学校里的事,把你今天所做过的工作都扔在一边,把你的学生扔在一边,现在,我把这一切都撇在门外了,我要来做科研了。不是这样的。对于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所谓科研,就是你在做工作之前,想想学生,他们需要什么,猜猜学生,他们会怎么样;做完了一件工作,我们再来想想,学生是如我所想的那样吗,是如我所猜的那样吗,如果是,这就对了,记下来,这就是经验。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清楚了,我再试验一次,这一次我想对了,猜对了。记下来,并且告诉别人的老师:这就是科研,这就是论文。

老师们,我是说真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如果你在教学中真的这么做了,第一,你的科研就上来了。第二,你的教学也会大变样,你会发现,过去许多让你头痛的事,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你掌握了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秘密的钥匙。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老师的职责,不是两项,而是三项,这就是,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

二、科研改变个人的职业处境

关于教师,我们有很多种称呼,有人称呼我们是春蚕,有人称我们叫蜡烛,还有园丁工程师之类。当然大家都是好意,都是赞扬我们的意思。但我不知大家怎么想,反正我总觉得有得悬,不踏实,有点把我往空中抛的感觉。我倒是觉得一个不太流行的称呼:渡船老板比较实在,我听上去觉得比较真实。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一个渡船老板,我们把我们的学生一届一届送出去,我们把他们送到他们的人生彼岸,把他们从乡村、从城镇、从这里那里,送到北京上海,送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自己,却在原地踏步踏。我们完成了一个轮番的教学,我们又拿起原来我们用过的教材、备课本,又面对一批新的学生开始从头做起。当然,这是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我们就是这样教学生的。但是,我总在想,我们能不能把我们这个职业的特点加以一点改造,我们能不能在把学生送到他们的人生彼岸的同时,也把自己提升进新的人生境界。我们能不能在给了学生许多许多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点什么,积累一些什么,使我们老师的这个职业,不单是付出,也有收获。

这个收获,当然可以理解为我们为国家、社会做的贡献,当然可以理解为我们为学生献出了一切所获得的学生的爱,当然可以理解我们的学生为社会做的每一点贡献中都有我们的一份子。这些当然也都是我们的收获。但这些,是从社会、学生这个角度来讲的,从我们教师个人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科研。

我们每一个人,谈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给我们的收获,我们当然会谈它给我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它给我们的报酬,它使我们所获得的尊严和社会美誉度。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么想。我觉得这是对的,我们这么想是没有错的。一个人爱他的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给了自己一个比较好的报酬,它使自己获得了相当的社会尊重,使自己成为这个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意义的人,有价值的人。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这么想。我现在想说另一个问题,即我们怎么才能当一个能获得我们想获得的这一切的老师。

现代职业发展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专门化。什么叫专门化呢?就是在这个社会职业体系中,你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不可能进入你这个职业,进入了你这个职业,要么只能进入低层位置,只能做一些低层位置上的事情;要么很快被淘汰,被驱逐出这个职业。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职业人员有专门的知识,专业的技能,专业的素养,这样的知识、技能、素养,是其他职业的人员不经过专门教育过程、专门训练过程所不可能拥有的。只有这样的职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心甘情愿地给他高待遇,给他应有的社会地位。当然,每一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都应该享受这个社会给予的基本保障,但这是就一般而言的,是政治意义上、伦理意义上而言的。从职业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可替代性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性之所在,也是它获得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种趋势,应该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为什么现在职业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小,就是越来越专门化,就是想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最近我认识一位朋友,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做律师。我说好我正有一件事要找律师。他说我只做保险方面的律师。而我的事情恰好是在保险方面。但他又说:我只做交通理赔方面的,其他的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是我的专业。后来我了解到,他在他那个城市里,在交通保险理赔这一领域,是数一数二的专家。我想,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与他的不可替代性程度高有关。他的这种不可替代性,表现在他对保险理赔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专门经验和经历,他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专门经验和经历越多、越高,他的不可替代性就越强,他的社会地位就越巩固。

如果我的这一番分析没有大错的话,那么我要问:现在,我们自己有多少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知识、专门职业技能和素养。我们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多高。换一句说,我们凭什么来做老师。

过去,什么样的人能做老师。其实要求是不太高的,就是有知识的人。有知识就是当老师的条件,或者说是主要的条件。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了,有些知识,从大众传媒来得比教师还快,还准确,还省钱。第二,现在有知识的人多了,如果老师还停留在有知识上,你就没有不可替代性了。第三,现在知识发展速度特别快,甚至有所谓知识大爆炸之说。有些知识,我们的学生比我掌握得更快。比方电脑,现在不是有很多大人、老人向小孩子学吗?所以,单有知识是不行了。单有知识不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可替代处。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可替代处,是做人的工作,是做学生的工作,是做学生的心灵的工作。我们每一学科的教师,就是从你这一学科的立场和角度,来做学生的心灵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专业之所在,这就是我们职业不可替代性之所在。《教师法》中把我们教师规定为专业人员,主要就是冲这一点来说的。我们语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就是从语文这个角度,改变学生的心灵,改变他们的素养,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就是我们这个职业的使命,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成就感之所在。而这一切,是有一个基础作保障的,这就是我们老师们的科研:我们天天在研究,我们怎么样来教语文,怎么样通过语文教学改变学生的心灵,改变他们许多的方面。我们逐步拉开我们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我们这个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就越来越大,我们教师个人的职业状况就越来越好。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觉得,科研是我们教师这个职业的灵魂。有人说,爱是教师的灵魂,教学是教师灵魂,我说都有道理,但爱如果没有科研作基础是无效的,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持,是不可能的达到某一程度的。

三、科研改变个人的人生命运

我想套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们来说,科研改变命运。我曾收集整理过新时期以后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经历,像程红兵、韩军、程翔、陈军、李镇西、窦桂梅这些人,我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大都是从农村基层学校开始他们的人生之路的,他们经过了很艰难的生活历程。第二,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出名,与三个东西有关:一是教学上站得住脚,二是科研上名声在外,三是为人被大家接受。其中科研是最重要的,是核心。科研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推动最大的,影响最大的,是科研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是科研引导他们走向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功。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获得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快速提高。但整体来看,还是处在发展的初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使用等方面,我们发现,还是以数量为基本要求的。但是,最近一些现象表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正在进入一个稳定、提高、以质量求发展的时期。表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使用上,就是开始注意调整整个结构,开始提高这个职业的进入门槛。换一句话说,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对教师的使用和培养,特别看重专业性发展。这个专业性发展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就是一种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师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的关键是以科研为基础。如果说,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以专业化发展为主题词的话,那么,这个主题词的内涵,就是科研。

实际上,一个职业,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也就占到这支队伍中的20%-30%。我有一个想法,今后在教师队伍中,这个20%-30%的最优秀的一部分,将主要归于在科研上出类拔萃的那一部分人。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曾参与过一个地区的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在一段时间内,与一线老师有过广泛接触。我感觉到,过去,我到一些学校听课,听汇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主要是介绍一些老教师。这些老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有一些老教师语文功底非常扎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能比的。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我到一些地方去听课,去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发现主要是年轻人唱主角,省里面、市里面的一些优质课,论文比赛,课题研讨,也是年轻人崭露头角。事实说明,历史已经把重担交到了我们年轻一辈上。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希望主要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课程改革实际上也是一次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是一次教育格局的重新划分。应该说,历史给了我们年轻人一次极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与那些老教师一起竞争,而且我们还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有一些方面,我们还可能比他们具有很大的优势。这里包括知识的优势、思想观念的优势、身体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等等。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将这些优势,与我们的事业心、上进心一起,融进我们的科研工作中去。

科研,使我们老师获得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我们不仅用我们的光和热,照亮学生,照亮学生的心灵和他们前进的道路,也照亮我们自己,使们自己也焕发出动人的光辉。我想,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希望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