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

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是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因素的调节,真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语文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交流。

一、为开发学生的潜能而教

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有着非常明显的功能区分,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心理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以及信息综合任务,而大脑左半球则主要负责分析、推理及抽象思维的任务。只有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均衡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人的创造力也是大脑左右半球协调活动的整合功能的结果。也只有当大脑两半球协调一致时,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由于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可以促进右脑功能,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和情境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调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实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据此,笔者认为:

1.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者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中国第八轮新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维度提出。态度价值观无不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用目标形成确定情感因素,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颇有意义。

2.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

3.关注情感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唯理智教育的影响较深,造成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趋向于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有的教案上找不到情感目标的内容,有的教案上虽有体现,但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由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消蚀,因而,学生的美好情感的培养和陶冶被大大地削弱了。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情感非情绪也非感情

心理学认为,情绪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人的情绪色彩,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四种状态。语文教学的启动、发展和完结都需要相应情绪的参与,其中热情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心理基础。

情绪比情感的范围广泛些,主要与生物性的需要相联系,可以作用于人和动物;而情感则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只作用于人类。情感比情绪稳定而持久。情绪着重心理体验的外部表现,而情感着重心理体验的主观方面,在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学生的思想意识(如需要、态度、观念、信念等)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时,常用情感的概念。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注意师生的情绪变化,更应关注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之分。道德感是指人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生产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而美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美感主要包括社会美感、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等等。

情感与感情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1)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广泛地使用感情这一术语。在科学概念上,感情的内涵还没有严格的规定。(2)在教育学领域,一般习惯地把情感的产物叫感情,是情感的结果表达形式。(3)在文学、语言学范畴多用感情,在教育学、心理学范畴多用情感。

这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调动情绪因素,但不能停留在情绪状态,要上升到稳定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既需要感情因素,但更关注感情的形成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交流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不同,人的心境就不同,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情感。而且,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

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对学生情感培养具有独特优势。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从整体上理解和应用语文。它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形象感人。创设情境有6种途径:(1)生活展现情境;(2)实物演示情境;(3)图画再现情境;(4)音响渲染情境;(5)表演体会情境;(6)语言描绘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思路是:进入情境,体会知识;凭借情境,理解难点;运用情境,训练特点;分析情境,掌握规律。

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共鸣。如学生看见老师笑,他也会跟着笑,见到老师哭,他也会跟着哭,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二是移情。一个人在极度悲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这便是移情的表现。如杜甫《春望》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显然是作者把自己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情感转移到花鸟上去了。

四、情感教学目标是分层、分类的

1964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一样也可以分类,排列成连续的依次上升的几个层次:接受层次、反应层次、价值评价层次、组织层次、性格化层次。这五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复杂的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在制定具体的情感目标时,应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使情感性教学目标层次化、系列化,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呈递进状态。

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先应该从比较低的层次出发,选择一些生动的爱国主义课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体验,再引导他们进行爱国者和爱国主义价值的讨论,从而真正地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一种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最深厚的感情,最后来指导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具体地说,二、三年级要求认识什么是爱国的表现,四年级要求接受爱祖国的思想,五年级要求自愿接受这种思想,六年级要求对此有所反应。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目标逐渐上升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爱国主义教育当成一种知识教育,强迫学生死记硬背,那是难以奏效的。

五、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商

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力商数水平的高低;而其余的80%依赖于非智力因素,故有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的说法。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情感因素。

从1995年开始,情商的概念引入我国,称之为情商(EQ),与智商(IQ)相对。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忍受挫折与应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情感水平高低的尺度。

目前关于情商的基本认识是:首先,情商是指控制情绪的能力。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其次,情商与智商不是对立的,有的人有高智力,也有高情商;有的人智商虽高,却没有高情商;有的人智商虽不高,却有高情商等等。第三,在预测人能否成功时,了解情商比了解智商的价值更大。第四,人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训练与提高人们的控制情绪的能力。

情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及挫折承受能力。

六、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虽然有些课文中的情感性因素较多,有些课文中的情感性因素较少,但无不闪现情感的火花。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1.教材中情感的类型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对其隐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就不尽相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可以把课文分为三类:

(1)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情感。这类课文主要体现主人公的献身精神、科学精神和人类其他美好品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侧重于道德感的培养。

(2)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并逐步学会创造美。

(3)童话、寓言类课文的情感。这类课文主要渗透理智感教育。

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确定不同的情感培养的侧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进行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2.教材中情感的表现

(1)爱国之情。爱国之情是一种理智型的情感,教材中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贯穿始终。《示儿》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小夜莺》等反映的是二次大战打击德寇的历史内容;《别了,我爱的中国》描写作者离开祖国之际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战友之情。战友之间情感的建立,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甚至血与火的洗礼。这样的战友情,是无比牢固、持久的。《伟大的友谊》叙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互心,在事业上亲密合作,共同战斗四十多年的不同寻常的友谊。《草地夜行》等课文写了红军战士为了胜利,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的战友邱少云》则从国际主义这个大主题来展示战友情。

(3)故乡之情。故乡之情,一般通过回忆故乡的人、事和景物来表达,表现深沉含蓄。发掘故乡之情,培养学生不忘根本。《繁星》描述作者童年在成都、中学在南京、如今在海上观看星天的深沉感受;《古井》则让人感觉到作者对古井无私奉献、对故乡人民纯朴品格的赞美;《老水牛爷爷》描写的是作者工作过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

(4)亲情、友情。骨肉之情是一种最富感染力的情感。《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父女之爱,尤为悲壮。关切之情,是一种受个人道德观念驱使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符合社会公德评价的行为美,利用其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有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小珊迪》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同情、关心的品质。《穷人》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情感。《这是我小学的老师》《老师领进门》则反映了师生之情。

3.教材中情感的中介

(1)标点符号的情感色彩。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不可缺少的部分。推敲标点,有助于学生辨析句子的语气,正确理解文意,有利于引发情感。例如,《纸的故事》一文中过了一千多年,中国的造纸方法传到欧洲,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这里为什么用!?通过抓关键词(才)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妈妈说话的自豪感,从中感觉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字、词的情感色彩。课文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既是一定的意义载体,也是一定的情感载体。特定的词语,凝聚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所以,体会作品的情感,也可以从词语入手。《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这不忍和忍不住两个词语中隐含着多么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有同情,有友情,更有崇敬之情。

(3)句子的情感色彩。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会出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要紧紧抓住并突出课文的重点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讨论和比较等方法,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爱祖国》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最爱伟大的祖国。要读懂这一句话,可采用增删比较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如:

我最爱伟大的祖国。

我最爱祖国。

我爱祖国。

在比较中,使学生懂得最爱是超过一般的爱,伟大突出了祖国的超乎寻常,令人敬爱。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体会出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课文情节的情感色彩。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课文,都是叙事性的,不少课文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其中凝聚着作者的爱僧,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可以抓住文中故事发展的情节,启发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把学生引入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之中,如《忆铁人》一文中,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铁人的话里只有两个字,抓住这里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当时铁人心里所想的内容说出来,进而使学生油然而生对勇于改过、严于律己的铁人的敬佩之情。

(5)课文情感基调。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感情基调,并贯穿全文的始终,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从全局上设计。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色彩,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作者的心情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有些课文中,作者明显地表达了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抓住这些抒情性、评价性的句段,以此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情感。另一些课文,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内隐的。如李白的七言诗《早发白帝城》,学生只能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颂之情,而诗行中反映的诗人欢快、轻松的心情,学生则无法心领神会。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的交代、意境的描述、语言的诱导,引导学生去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七、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教师要准备情感。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人物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验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上课前还要酝酿良好心境。

其次,教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课。教师语言的亲和力,能使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情感。

一般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一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范读,精辟透彻的阐析,绘声绘色的描述,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笫三,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语言的运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的配合也不可忽视。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总结出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八、加强学生的情感主体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教师的情绪、情感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

1.生发情感。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种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反之亦然,这是情感共鸣。而一个人在悲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这是移情的表现。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2.体会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时,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

3.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九、展开课堂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虽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但其体验的过程和方式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情感体验由情绪感染(创情)感情的激发和深入(启情)内化情感(入情)三个阶段组成。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等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步。

2.学文启情。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动情明理,受到感染。

3.内化情感。教学中,不仅要把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鼓励和感染学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如角色朗读课堂表演综合实践活动等)把这种感情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

十、提升感情朗读的品质

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以至于在感情朗读训练方面效率不高。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关于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出以下建议:

1.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目标:通顺、流畅、抑扬顿挫、有感而发。

2.精心选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内容:褒义的课文内容确定有感情的朗读;中性的课文内容不一定安排有感情的朗读;贬义的内容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

3.展开有感情朗读的过程:感知、理解、共鸣、内化。

4.体现有感情朗读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例如,并非重点词一定读重音,有时可以重音轻读。

5.加强学生对朗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凡是情感体验深的课文往往能读出感情,反之效果就不好。

6.注意有感情朗读的语境:一般情况下,一个词、一个短语不要安排有感情朗读。

7.有感情朗读课文是一个结果,一味地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

8.朗读指导分技巧和欣赏两种:并非人人都要求熟练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技巧,成为一个朗诵家,但要求每个人都能欣赏别人的朗读,成为一个欣赏者。

9.朗读训练要与脸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的表达相联系。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