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语文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冯翔这几天一直关注着正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汉语大会,在他看来,汉语学习正在遭遇内冷外热的尴尬。
近年来,许多国家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三千万,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三百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召开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是中国政府对外输出语言、文化这类软实力的一个大手笔。其目的在于,为正在升温的汉语热再加一把火。
然而正如冯翔所言,在高调向外输出的同时,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现状。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江苏省扬州一位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对媒体说,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二十八个错别字!
另一则来自媒体的消息称,不久前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比赛结果揭晓后举座哗然: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一所以文科见长的名校的学生,在关于自己母语的比赛中输给外国人,虽是个案,着实难堪。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许多专家都认为是中国的语文教育有问题。著名作家王蒙,面对小孙子的语文题傻了眼。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话,给出的三个选项是: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我觉得意思都差不多,确实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专家这样总结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肢解语文,考太多零碎的局部知识;过分强调标准答案,不重视综合性;过于理性、专业的语法教学让人厌倦,还可能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语文阅读脱离语言环境,曲解文本内容,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现在的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读研究生还要学。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中文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申丹在今年两会(图片-新闻-网页)期间就建议,在录取研究生的复试中,应该考查学生的中文水平。
几个月以前,中国教育部宣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降低这项考试已经无法承载的社会关注度,让英语学习回归理性。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表示,对于过度重视外语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诚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