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始,众多国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大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了解国外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在这变革潮流中的国外母语课程改革,有利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有利于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划、实施和新高中语文教材建设。
有远见的民族在为新世纪的辉煌大厦绘制蓝图时,必然首先着手其赖以屹立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近20余年来,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其领先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利用自身的已有优势,千方百计去夺取新世纪的更大优势;发展中国家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和自身诸多不足,采取各种措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以图后来居上;一些所谓新兴国家,瞄准更高目标,变革课程,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企望实现其跨入第一方阵的勃勃雄心。这里简要介绍几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举措予以说明。
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常为世界各国所关注。除了因其国力强、影响大之外,还因为近20年来,他们有着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又有法制保证、而且在切实施行的教育变革计划。
1983年,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向国家提出了一个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急之中。我们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往日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正在被世界的竞争者赶上。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在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侵蚀。这股潮流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人难于想象的情况已开始出现其他一些国家正在赶上和超过我们的教育成就。我们甚至浪费了随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挑战之后而产生的学生成绩进步实际上,我们采取了不加思考的、单方面从教育上解除武装的行动。在美国历史上,面对挑战,发出近乎耸人听闻的警告,从教育找原因、找对策,这并不是首次。早在1957年,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升天后,美国朝野一片紧张,有人认为这对美国来说,不啻为科技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因此,他们通过了1958年国防教育法,其中第101条云:国会兹裁定并宣告,国家的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开发全国男女青年的脑力资源和技术技能。目前的紧急状况要求提供更多的且适当的教育机会。本国的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2详尽的法规和持久的财政支持,改变了美国的教育,提升了美国的科技。25年后,他们又发出了自我警告,《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提出了诸多建议,其主旨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我们的目标必须是最充分地发挥所有人的才能我们希望学校要有真正的高标准,而不是低标准。报告提出要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新标准应是对优秀的承诺。
关于英语教学,报告提出如下实施性建议:中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
(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
(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
(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
(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象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始制定《普及科学2061计划》,继高质量教育运动之后,又掀起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启动这一计划的1985年是哈雷彗星光顾地球之年,哈雷彗星的下一次光顾地球是2061年,该计划以2061命名,就是突出这次教育改革的前瞻性。该计划从1985年至1989年用了4年设计总体方案,从1989至1992年又用了3年设计了多种课程模式和实施方案,从1992年始,拟用10年时间在一些州和学区进行实验。《计划》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将会迅速地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尽管这是一项普及科学的计划,但对其他课程和整个课程理念都会产生影响,因为科学世界观不仅在对待科学和发展科学时是重要的,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重要的,例如诚实、智慧、公正、好奇、公开新思想、怀疑和想象等等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强调学科之间的共同的基本规律软化学科界限也是本计划的一个特点1。在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里,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冲击又相互融合的潮流中,人文学科同样不能画地为牢,死守自己的狭小天地。我们从一些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甚至语言表述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相互接纳、相互促进。
1993年4月21日,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以下简称《2000年目标》),作为国家法案提交参众两院审议通过,大规模地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小学教育改革。《2000年目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规定了8项国家教育目标,其中第2项指出到2000年,高中学生毕业率至少达到90%。第3项指标要求在学生成就与公民方面,到2000年时,4年级、8年级、12年级结束时的所有学生必须在富有挑战性的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公民与政府、经济、艺术、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中显示出驾驭能力;每所学校都要保证所有学生在现时代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的智力有效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进一步学习或就业作准备。《2000年目标》第二部分就全国教育改革的领导、标准和测评作出了规定,确立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标准与评估。按此法规成立的国家教育标准和推进委员会,为各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评估体系提供指导。随即各州开展了多姿多彩的课程标准和评价研究工作。就从英语课程标准来看,有各州制定或数州合作制定K12年级英语课程标准,也有各种评价方案、评价手册,还有专门评价机构(如太平洋研究所)对各种标准作出评价比较。10年来,这些新课程标准不仅推进了美国教育改革,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
印度在1986年提出了全国性课程框架,2001年11月,印度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理事会提出了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指出作为教育革新之核心的课程开发,必须是一个针对社会变化,实现质的提高而不断革新的永恒过程。 印度的高中课程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根据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普通高中的课程(即学术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高层次知识;引导学生在每个具体学科中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处理数据和信息,帮助得到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洞察力、获取新知;提升未来公民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等。
印度普通高中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二者的比例大约是4:6。基础课程包括三部分,其中,语言和文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级的交流和协商技能,高层次阅读、写作和学习技能,对于生活及其多种表现能采取人道的、欣赏的和面向未来的态度,为他们能在课堂、社区和工作场所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语言做好准备。所学语言由学生自己选择或根据预计的需要选择。
在发展中国家,实现高中教育的大众化的努力,是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为此,首先是要改善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教育条件,印度2001年的《学校教育全国课程框架》也将公平与优异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在高中教育的发展中,由于新兴的富裕阶级热切希望投资教育,使得印度的私立教育机构大量涌现,教育失衡严重,因此,印度近年来通过专门项目和拨款,支持农村、贫穷部落和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努力让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能有机会进入国家生活主流。
处于北欧的瑞典,气候条件不好,自然资源不丰富,19世纪初还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如今,已经进入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行列,他们的中学教育改革自有特色。瑞典教育部于1994年颁布了《非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确立了高中阶段共同价值、任务和目标,将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分为17个全国性学习计划,其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学习计划以实施普通教育为主,另外15个学习计划(如,儿童与娱乐、建筑、电气、艺术、商业与管理、手工艺等)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他们的高中课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核心课程,学习计划课程和个人选择课程。核心课程有8门,是每个学习计划共同必修课程。每个核心课程里又有必修和选修课程,如瑞典语包括瑞典语A、瑞典语B 、瑞典语C口语与书面交流、文学与文学批评和创作5门课程。其中瑞典语A 、瑞典语B是所有学习计划的必修课,瑞典语C口语与书面交流是社会科学学习计划的必修课,文学与文学批评是社会科学学习计划中文化专业的必修课,创作是选修课。2001年7月,瑞典全国教育委员会出版了《学习计划手册:高中的学习计划目标、结构、核心学科和课程目录》,规定了每个学习计划的培养目的和目标。
在发达国家,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追求还体现在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特别关注。瑞典的《非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指出:国家的目标规定了同等的标准,但不意味着资源应该平等地分配,应该特别关注那些实现教育目标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对具有不同功能障碍的学生负有特别责任,基于这一原因,教育不可能绝对平等。在我国教育界讨论教育均衡问题时,关于教育不可能绝对平等的这一诠释,包含着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特殊关怀,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利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努力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不断调整高中课程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倡优秀,反对平庸;精选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加强选择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赋予地方、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权、选择权,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可以说是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大体趋势。
在这整体性的课程改革中,各国的母语课程既遵循着改革的共同要求,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