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古诗三首:江上渔者、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江上渔者、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教学设计

lanlan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其中《古诗三首》或写景,或寄情于景,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雨》写了夏天的雨景,《大海的歌》写了大海和海港的景色。三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貌,表达了作者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时,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景对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象,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加强有感情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注重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1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说说读了《江上渔者》的体会。

3、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三首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鹿柴》。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3、帮助学生学会诗中生字新词,理解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

(3)自学诗中的生字。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空荡荡的山谷中不见一个人,只听见说话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三、四句句意:夕下的斜阳的余辉反射到密林的深处,透射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气。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

鹿柴

幽静 深远

不见人入深林

空山阳光

闻人语照青苔

静是有动动中有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渔民驾着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艰辛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五、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对比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渔 者 出没风波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

“蓉”上中下结构,下面是个“容”。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太阳东山了,在朦胧的夜色中,山色昏暗,青山也更显得遥远。由于天冷,那间白雪盖住的茅屋更显得冷落、萧条。

3、4句: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狗叫什么呢?开门一看)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来的主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古诗。

5.作业:

(1)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有家不能回 → 内心孤独

天寒白屋贫—冒风雪夜归 → 深切同情

资料提供者: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