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梁思成的爱恨清华

梁思成的爱恨清华

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八年,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长大成人。1928年从美国学成归来,虽然他最终选择到东北大学工作,但和清华的联系始终没有断掉。1931年,他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与清华的联系日趋密切。他和林徽因的朋友有很多是清华的教授,在1933-1934年,他还兼任清华大学的教授,讲授建筑学。也许正是与清华之间久已存在的浓厚情结,导致他在抗战胜利后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毅然选择到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这之后,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梁思成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一直到1972年病逝。

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八年,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长大成人。1928年从美国学成归来,虽然他最终选择到东北大学工作,但和清华的联系始终没有断掉。1931年,他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与清华的联系日趋密切。他和林徽因的朋友有很多是清华的教授,在1933-1934年,他还兼任清华大学的教授,讲授建筑学。也许正是与清华之间久已存在的浓厚情结,导致他在抗战胜利后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毅然选择到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这之后,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梁思成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一直到1972年病逝。

梁思成十分注意在清华建筑系的师生中树立民主的作风,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梁友松至今仍记得上学时的民主气氛:那时四个年级在一个大教室里,我觉得很有好处,高年级的同学固然常到我们的图板边提意见,我们也常常对高年级的作品评头论足,言之有理也好,胡说八道也好,至少系里形成了一种学术民主、互相切磋的风气......我和比我高的四个年级的同学老混在一起,一道听梁先生和林先生讲课,听蔡方荫和侯仁之的讲座,一道跳土风舞,一道和老师们过节联欢,一道进城去游行。所以虽然在年龄和学识上有差异,但这四个年级的同学感情竟如同班一样,我后来觉得这正是梁先生施教的方式,一方面学术民主,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让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取他人之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朴质的学风?D?D不苟同、不固执也不拘泥,心胸开阔,接纳百川。

作为一名学者,梁思成不仅自己胸襟坦荡,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而且将做人与做学问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要善于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获取知识,要尊重别人,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坚持原则的初衷不变,对建筑学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梁思成的人格与风格。

清华教学二十余载,梁思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学问大家,人格典范。

如今,梁思成的雕像就静静地伫立在美丽的清华园,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们在他慈祥的目光中快乐地成长,似乎梁思成又回到了清华园,回到自己的学生中间。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思成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这一时期,他在古建筑研究领域最突出的贡献当数《营造法式》(上卷)的出版。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40年代,在完成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研究后,工作停顿下来。1961年,梁思成又重新着手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特地选派了楼庆西、徐伯安、郭黛??三位青年教师作为助手。研究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一年之后,完成了这部书大木作制度以前的文字注解和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和大木作制度的图样,以及有关功限、料例部分。1963年,研究成果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定名《营造法式》。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