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师说》中的师指的是谁?

《师说》中的师指的是谁?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韩愈35岁写《师说》时,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既肯定地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却又认为师道之不传也久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对这段话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看法:(1)魏晋以来的一段时间,社会风俗以向别人学习为耻;(2)魏晋以来,人益不事师,人不会是所有人,那些正值读书年龄的孩童只要家庭出得起钱,是肯定要读书的,韩愈所说的不事师者显然是指成年人;(3)正在国子监教书的韩愈,居然要抗颜为师,这个师也即是《师说》中的师,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4)抗颜为师的后果是群怪聚骂,被人指目牵引,增与为言辞,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怎么会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再从《师说》一文来看,昌黎先生其实说得很清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童子的老师相当于今日的中小学教师甚至大学的教师,教学生识字、读书,并不是韩愈所说的传道的师。韩愈所说的师应该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也即不论是谁,不问他年龄大小,只要他懂得道理,就可以拜他做老师(原文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的这种言论严重冒犯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流俗,再加上他招收后学的举动,难怪被时人讥为狂人,以至于屡屡被弄得炊不暇熟,挈挈而东了。

再来看看《师说》中的受教人群是些什么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不管是人也好,族也罢,他们都是成年人,而不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而且,文中所举转益多师的孔子也是早已成名的人物。

《师说》一文是韩愈写给李蟠的,李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十七岁的李蟠,已经过了束发志学之年,但他还在向韩愈学习,那么他所从的师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吗?

因此,在这里,把教导成年人的师解释为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教育大、中、小学生的教师,有违韩愈先生的初衷,是不恰当的,教学《师说》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搞清这一问题,而不能以讹传讹。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