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后有人间我关于《广陵散》这支曲子的一些事,我想在此再做些补充。在《晋书》嵇康的本传里只记载说这支曲子是得之于神人,却没说是怎么得来的,而据《太平御览灵异志》中记载,那是在一天夜里嵇康因不能成眠取琴来弹,将近一更之时,只听空中有一个声音说善,是赞美嵇康琴弹得好,但却看不清说话的人,嵇康就问:既然你说我弹得好,为什么却不出来跟我见面呢?那人回答说:因为我已是作古的死人了,而且我的身体是残损的,不便出来与你相见o\于是他们两人就以音乐相沟通。差不多等到午夜的时候,空中就有一个人的影像慢慢地清晰起来,这个人是没有头的,他是用手提着头出现在嵇康面前的,他说我也会弹一些曲子,说完就弹给嵇康听,其中有一首就是《广陵散》。嵇康认为这支曲子很好,就学会了,并遵照那人的嘱咐,没再传给别的人,所以嵇康临死前的唯一遗憾就是《广陵散》从此绝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生命价值的问题上,有些人所看重的并不是生命时间的长与短,而是生命意义价值的轻与重,他们更珍重的是自己的才能,无论弹琴的才能,还是写文章的才能。总之他们对自己所执著投注、全心追求的事情是死也不忍放弃的,就像嵇康和那个传说中被斩首的无头人之于《广陵散》一样。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生活的电影,它写的是一个法国女人在一个餐馆里主厨,她的法国菜做得十分有名,当世界大战开始后,她被迫逃到挪威乡下去给两个家庭主妇做管家兼女佣,那两位主妇以为她什么也不会,就用自己所会的最简单的饭菜的做法来每天教她。后来战争结束了,她可以回国去,并且还将继承一笔遗产,就在临走的时候,她请求两位女主人允许自己用真正的法国大菜来请一次客。这个故事也同样说明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他们对自己才能的珍重是超乎金钱和生命之上的。有一本书我还要提一下,就是戴明扬在1962年写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嵇康集校注》,这本书收集的资料很全,而且对其中所收集的资料还附有自己的考证。我要说有些人著书立说,在某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是具有特殊的寓意的。阮籍在魏晋之交将自己内心隐藏的万端感慨借诗歌加以表达,而有的人不用诗,而是用编书来表达。魏晋之交时正直的知识分子嵇康被无端地杀死了,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反右之后,文革之前将这本表达清白正直知识分子内心感慨的诗文集整理得这么好,这实在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当然我不能说其中一定有什么意思,但我深信有许多学术著作之中是有着编著者的理想和志意的。我要说的主要意思还不是这个,而是戴明扬对《广陵散》这支曲子做了详细考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戴先生他是懂音乐的,他认识一个朋友,应该是他的前辈,也是懂音乐的,他曾问朋友:你以为《广陵散》是什么样的曲调?从他们的谈话我们了解到,根据现在音乐书籍的记载, 《广陵散》事实上是传下来了,乐曲所表现的都是杀伐之音。若将这所有的记载与传闻都集中起来看,那个被斩首的神人夜晚提着头与嵇康相见并传授了表现杀伐之音的《广陵散》,而且当时有人就说,当司马家族势力慢慢强大起来的时候,是有一些人,像母丘俭、夏侯玄等是起兵反叛了司马的,但这些人后来都失败了,而惨败的地点就在广陵附近,因此有人认为此曲是哀悼因起兵反叛司马而失败的英雄们的,而另有一些人却以起义军失败之地并非就是广陵本地而怀疑、否定这种看法。对此我个人以为,广陵是个大城,而且是名城,即使是广陵的附近,也是可以假托广陵的。总之嵇康是否同情当时起兵的母丘俭与夏侯玄,这在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以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一贯作风而言,他公开反对司马氏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而同情、支持起兵反叛司马氏的人也是极有可能的。而且他当时打铁的地方,确实留下了一个淬剑池,他那时是不是也打制一些刀剑兵器等等,也确实是个疑问,要不然怎么会仅凭他给山涛信中的几句话就把他杀死了呢。
以上我是对嵇康的性情行为又做了些补充的说明,作为一个诗人,我们既要了解他的诗,又要了解他的人,因为人的性情、品格与他的作品风格一定是互为表里的。《文心雕龙》中有一篇体性,就是专门讨论诗人性格与作品风格关系问题的,不仅我们中国如此,西方德国的叔本华是个很重视天才的哲学家,他也曾说:作品的风格是作家心灵的相貌。作者有什么样的兴趣,他喜欢用什么样的字和词,他习惯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些一定与作者的个性有关系,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的时间讲嵇康生平性格的缘故。有许多研究嵇康的人就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来评论他的诗歌,这里我要特别提出对魏晋时代作者的研究,有两本书一定要注意,就是齐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齐梁是继魏晋之后南北朝时的两个朝代,此时期的人对魏晋的作者有许多评语,刚才我提到的《文心雕龙)中专论作家与创作风格的《体性}篇在说明这个问题时曾列举了许多例证,如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他说像贾谊这样性情俊杰英发的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爽洁,文体格调是清新而壮丽的。而长卿(即司马相如),他这个人很狂傲夸饰,你看他写的长篇大赋都是非常铺张的。后面他也提到了嵇康,他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你知道中国在齐梁时期的文学观念中,常常把文学批评也视为一种文学创作,因此十分讲究用字、用笔、结构、音韵等形式,甚至常常由于追求形式的对称美丽而有失明白与准确。如这里说嵇康的俊侠,是俊杰、挺拔、伟岸的意思,我们知道嵇康不管他的才华或是他的仪表都是俊杰的,人家说他美辞气,有风仪,其身高七尺八寸,其站立时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因此有人以为他是比较注意外表的。其实不然,虽然历史上记载说嵇康是龙章风姿,即外表上有龙的神采,内在
有凤的本质,但实际上他却是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他视自己的形体与土木一样轻贱,绝不像历史上传说的有人喜欢在衣服上喷香,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李商隐诗句),或是傅粉何郎之类的。你看他一月十五日不洗脸、不梳头,可见他并不注意自己外表的修饰,不过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很俊杰的人,无论其才华或风貌,而且他还是刚肠疾恶,很有侠义之气的人,所以刘勰说他故兴高而采烈。兴高采烈这个词,我们现在看,似乎觉得不大合适,还不是说刘勰用的不合适,而是我们后来把这个词用得与它的本义不相合了,这就跟风流这个词一样,现在说到风流总以为贬意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古人,像苏东坡所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里说的风流人物却是诸葛亮、周公瑾这类英雄俊杰。兴高采烈也同样,现在大家都用它来表示很高兴的意思,其实这个兴,是感兴,一种感发的力量,宋朝的文学批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曾标举盛唐诗歌唯在兴趣,这个兴趣也不是你对打球有兴趣的兴趣,而是因兴象高远而唤起的一种内心感应,由此可知所谓兴高就是说嵇康的诗有很高、很强大的感发力量,而采烈是说他的文辞强烈,极富感情色彩,这是由嵇康的性情所决定的,惟其俊,所以才文采浓烈;惟其侠,故文辞刚直,感发的力量就直率和强大。此外还有一段对嵇康的批评文字也很精当准确,那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里的话:叔夜婞直,所触即形,集中诸篇,多抒感愤,召祸之故,乃亦缘兹。又说, 叔夜衷怀既然,文笔亦尔,径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吞吐之致,故知诗诚关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这里说的嫜直是指因性直而得罪人、伤害人。你知道有的人虽性直却不伤人,如陶渊明,欲仕则仕,欲隐则隐,通篇诗文说的都是真心话、诚实话,但都于人无伤,而有的人,因性直而足以伤害了别人的时候,就称之为嫜直。嵇康真正是婞直,所以他无论碰到什么不满意的事一定要形,即表现出来,因此,他的诗文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感慨激愤的,其中最能代表他抒感愤的一首诗就是他在狱中所写的<幽愤诗》,这是非常直率的一首诗,一般的选本没有选。既然他内心有这么多幽愤,所以其文笔亦尔,文如其人,婞直之人,写出诗文来也一定是婞直直陈,一点也不掩饰,一点也不含蓄和保留,所以说他是有言必尽,无复吞吐之致,不给人留下比较多的反思,缺少回味的余地。人家阮嗣宗是什么也不直说,所以阮籍诗就有许多可讲的言外之意,而嵇康诗则很难讲,因为你一念就把他想说的话都弄明白了,这还有什么可讲的呢,所以陈祚明最后说故知诗诚关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矣。你看他也承认诗歌的创作与作者的性格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了,我们一定要承认这一点,尽管西方的新批评一派反对用作者的生平来讲诗,但我们不是用作者的生平来衡量他作品的价值,我们不是说他人好,诗就好,而是说一个人的性情经历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就如嵇康这样的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一个说话带有这样刺激性的人一定不会写出那种含蓄婉转的作品来的。好,有关嵇康的材料我们现在就介绍到这里,下面真的要来看他写的诗了。
一般的选本在选到嵇康诗时,常爱选《赠秀才入军》这组诗中的篇章。有的选本还在题目中加上一个兄字,即《赠兄秀才入军》,关于这组诗的篇数,有的说有十九首,有的说只有十七首,其实这种情况我以前在讲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时也已曾说过,由于古人所做的组诗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在分章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意见。另外这首诗里大多数都是四言的,其中只有一首是五言的,这种情形在讲阮籍《咏怀》时也说过, 《咏怀》八十五首中有八十二首是五言诗,另有三首是四言的,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还有一个问题前面也提到了,就是他诗题上说赠兄秀才入军的那个兄,就是他的哥哥嵇喜。嵇喜曾经举秀才,你知道魏晋时期是通过举荐而进入仕途的,如举孝廉、举秀才等等,后来被举进仕途的秀才哥哥从军了,所以就题名为《赠兄秀才入军》。由于我们所见的选本一般只选这组诗中的一两首,因此整组诗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容易看出来, 比如诗里有些称呼不像是给他哥哥的,如思我良朋的良朋, 佳人不存的佳人等,但也有人辩解说他哥哥从小与他一起玩耍长大,所以也可以用朋友相称;至于佳人与香草、美人一样,是什么人都可以指称的。总之关于这首诗里的口吻问题,大家知道曾经有过这些不同看
法就可以了。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九首组诗里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由于一般选本常常选不全,所以整组诗的态度表现得不明确,这里我要说第一首的五言诗,这是全组诗里惟一的一首五言诗,而且这首诗一定是送给他哥哥的,这首诗中所说的话是应该特别值得注意的。其中有这样几句我以为可以看出他对嵇喜出仕所持的态度,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这首诗很长,这只是其中的几句,你看他哥哥要出去入军仕宦的时候,他对他哥哥说的是什么。鸟尽良弓藏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曾辅佐汉高祖夺取了汉朝的天下,可最后却被高祖杀了,还有一个叫彭越的,也是为汉高祖打江山立了功的,结果也被杀死了,这就像是猎人手中的武器,当他的猎物尚未获得时,他需要良弓宝箭作为捕获猎物的工具,但当他的猎物一旦到手,天下既得,江山坐稳了,那些帮他打天下、夺政权的贤人才士就没用了,所以像韩信、彭越这些人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这就是鸟尽良弓藏的意思。 谋极身必危是说有些计谋是为躲避祸患灾难而设计的,而结果却陷入了危及身心的险境。虽说一个人的凶吉主要取决于你做人的态度,但有时的吉凶祸福却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握的。因为世间处处布满了艰难险阻,就算没有走错路,也难免落入陷阱,所以你不如反初服,初服是用《离骚》的典故,屈原说我到朝廷上为国君尽忠进谏,可是国君不但不接受,反而还疏远我,所以我就不做这个官了,而回来重新修整我原来的服饰。而屈原所说的初服,是指他所修养成的美好品德。反初服就是归隐江湖,修养自身的品性。抱玉宝六奇说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卞和得到一块非常好的玉石,他将之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叫人鉴别后的结论是石也,厉王以为卞和欺骗他,就使人砍掉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了,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石献给楚武王,相玉的人又说是石头,结果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卞和为了要把一块玉石献给君王,结果失去两只脚,而后来文王继位把这块玉石雕琢之后,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玉,这就是后来用它做成的传国的玉玺。这句诗是说你何必非要将自己所宝有的珍奇之物献给君王呢?为此你将会付上惨痛之代价的,所以你不如抱玉宝六奇,六奇原指汉时陈平为汉高祖刘邦所谋划的六奇计。这里指很高明的计谋,你有好的计谋不一定非要用在这样的世道,这样社会之上,因为世路多险峨,不知何时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从这些诗句就可看出嵇康对他这个要去出仕的哥哥的态度了,以前我们说过,那位小时候对嵇康十分娇宠的哥哥已经死了,而对这个想要出仕的哥哥他是常以白眼相加的,从嵇康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家人、母亲、兄长都是很重感情的,可是他们兄弟在对待出仕这件事情上的意见是很不相同的。由于选本选篇的局限,这样一份思想情绪却没有能够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之所以在讲他诗之前特别加以说明的缘故。
一般的选本大都是以文学艺术的观点和标准来选嵇康的诗,那么这些入选的诗里代表了嵇康诗的哪些方面的艺术成就呢?我以为嵇康诗的成就突出体现在他的赠答诗里,这其中又因所赠对象与所答内容的不同而呈现为两方面的特色。一种是较为直言峻切,讦直露才的;而另外一种则是那些不能直言的,如他的某些赠兄诗,因为兄弟毕竟不同于朋友,可以说我们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兄弟是同胞骨肉,因此在这些赠兄诗中,除了有一部分是直言的而外,还有一部分是表现一种友谊之情、兄弟之谊的。而就表达感情这一方面而言,嵇康诗具有两种不同的成就,一是他的气势,再一个就是他的风神。以前我似乎也讲过,所谓的好诗,是各有各的好处的,有的以情胜,有的以感胜,有的以思胜,有的以气胜。以情胜者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真可谓使天下有情人都为之感动;以感胜者如紫薇朱槿初残,斜阳却照栏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词《清平乐》)既没有什么喜怒哀乐的情感,更谈不
到深广博大的思想,它传达的只是诗人的一种纤细、敏锐、微妙的兴发和感触;而以思胜者像陶渊明的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篇含蕴着一种超越的思致与哲理;再一种以气胜的诗如前不久我们讲建安诗人曹植《白马篇》时曾说过的那种无所谓感,无所谓情,只是表现了说话时的一种口吻和气势的一类诗。至于这种气势是如何形成的,等一下我们从良马既闲,丽服有晖’’这首赠兄诗中即可看到。相对气势而言,嵇康抒情诗中表现‘‘风神’’的一类诗就更难讲了,这部分我们将留待最后来看。现在我们先来看他赠答诗中直言峻切的特色,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写给朋友《答二郭》的一组诗。我们先要弄清楚这二郭是谁?诗后注释说二郭是指嵇康的两个朋友郭遐周与郭遐叔。前面我们说过当时嵇喜出去仕宦了,嵇康对此表示不同的态度,他对哥哥说,你应该回来追求自己的初服,而不应在仕宦中追求功名,因为仕途是极危险的。那么他哥哥做何反应,我们不得而知,其实如果你看《全三国汉魏六朝诗》,就有他哥哥给他的答诗,诗中是劝他出仕的。他与他哥哥之间是他先赠,他哥哥后答。那么现在这《答二郭》则是二郭先赠,然后他再回答给二郭。为了节省时间,我就不讲二郭给他的赠诗了,总之二郭也是劝他不应该如此激烈刚直,应该比较温和地接受仕宦,所以嵇康在这首《答二郭》里表现出了与他们不同的态度。
详观凌世务, 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 安步将焉如?权智相倾夺, 名位不可居。鸾凤避嚣罗,远托昆仑墟。庄周悼灵龟,越搜畏王舆。至人存诸己, 隐璞乐玄虚。功名何足, 乃欲列简书。所好亮若兹, 杨氏叹交衢。去去从所志,敢谢道不俱。
嵇康认为仕宦是一条险途,他说我曾详观凌世务,仔细观察过世上的一切事务,发现到处都是屯险多忧虞。凌是在上,凡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就叫凌驾, 凌世就是在世上。 虞与忧同义,也是忧虑的意思。屯险就是险恶、艰危之意。嵇康是生活在魏晋的时代,我们早已知道,他所生活的时代里,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激烈的,许多人,像孔融、弥衡,以及当时起兵的母丘俭、诸葛炎、夏侯玄等都是这一时期被杀死的。其实谈到杀戮,魏晋之间被杀的人还不够多,等后来的晋宋之间,即晋朝得国之后那才叫惨不忍睹呢。你知道社会风气与朝廷政治斗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正因为魏晋以来都是靠篡夺得来的天下,所以养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风气,到处都是斤斤计较,都是个人权势与功利的角逐。而且晋篡魏的手段是极残酷的,当他们得权之后就把齐王芳废掉,把后来的陈留王曹奂杀死,他们就靠这种手段建立了晋朝,可当第一个篡夺做到晋武帝的司马炎刚刚一死,晋国朝内就发生了大内乱,即八王之乱,他们司马氏家族的兄弟、叔侄之间彼此相互砍杀,这期间被杀死的人不计其数,而且当时被诛戮的还都不是一人,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地被杀。所以从魏晋以来,社会上你夺我争、勾心斗角,惟利是图就逐渐形成了风气。这就是何以当时阮籍、嵇康等佯狂避世,饮酒吟啸的原因。所以现在嵇康才说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啊! 施报更相市,大道匿不舒, 由于一切人都是惟利是图,所以人们彼此之间的往来不是因为真正感情上的投合,而成了施与报的关系,他对你亲近、施恩惠是因为将有求于你,希望从你那里得好处的回报,这一切都是利害的平衡、计较,根本谈不上感情上的给予。更相就是互相,市’’是交易。整个社会人间都像是在市场上做交易,绝无任何真正的感情可言,所以嵇康痛惜大道匿不舒! 大道是真正做人、做事的道德原则和章法规矩。匿是潜藏,被埋没、被忽视的意思。他说真正好的道理由于人们都不再相信而被潜没隐匿起来,没有一个人再去追求理想,没有一个人再肯相信理想了。讲到晋朝初年的情况,有干宝写的一篇《晋纪》,前面有一段批评他们那些在上的统治者。清朝的纪晓岚曾说,天下的风气的转变正是从那些在上的统治者开始的,是他们首先败坏了,于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随之败坏起来。司马氏得国就靠篡夺杀戮,所以整个晋朝的风气都是野蛮、恶劣的拼杀和争夺,所以说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安步将焉如,夷’’是平的意思, 殖是繁殖,枳棘指那些带刺的恶木。他说本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像走平路一样,只要你按照正确的方法和路线就达到你的目的地,可是等到这个社会变态了,堕落了,风气败坏了之后,你再按照原来正确的办法反而行不通了,你非要走后门,走旁门左道不可,非要用一种不正当、不合理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他说这就像是本来很平坦的一条大道如今居然会走不通了,途中到处都是带刺的恶木阻碍着你,请问你安步将焉如?安步’’是泰然自若、从容不迫的走路方法,你以这样的走法,还能走到哪里去呢?你无路可走,你无事能成,你无法在这样的社会里正常生活。所以下面他又进一步劝道: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社会上的一切都是竞争,都是巧取豪夺,那些智巧之人,这个智不是智慧,而是计谋机巧,是所谓聪明巧妙的办法。倾是倾覆,是
以倾覆别人来夺取自己想要获取的利益。所以他说在这样一个社会,你不要仕宦,你不要去追求功名和高位,因为名位正是争夺的一个目标,而且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目标。所以你要学习鸾凤避蔚罗,远托昆仑墟, 蔚字上有一个四表示网罗。他说真正好的鸟,如鸾凤等是不随俗的,它们本能地具备一种防范意识,它们要躲避危险的罗网,于是就寄托自己的身体在远离蔚罗的昆仑墟。墟是山丘,昆仑是中国很有名的一座大山,而且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可以与神人相交通往来的高远之地。庄周悼灵龟,越搜畏王舆,这里他用了两个典故。《庄子》上说,有一次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去看他,并对庄子说,楚王愿意把他国内的一切事情麻烦你来料理,意思是要请庄子去做官,而庄子却持竿不顾,只对他们说了下面的话: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能通神灵的大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楚王很看重
这个龟,把它包裹在丝巾里,装进一个匣子保藏在宗庙朝堂之上。然而就这龟本身而言,你们看它是宁可死了留下一堆骨头让国王这么宝贵呢?还是宁可保全生命拖着尾巴在泥土地里游来游去呢?两位大夫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我们觉得还是宁愿活着拖尾游于泥土之中。庄子于是就说,好吧,那你们就回去吧,我也将曳尾于涂中,即不想失去自己的一切而到朝廷里做官。这就是庄周悼灵龟的典故,这句是借庄子为那个被珍藏在朝堂之上,而事实上却已失去了生命而号称神龟的一堆白骨的哀悼来表示对于二郭即将出仕的痛惜。
越搜畏王舆说的还是《庄子》上的故事。中国的哲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哲学讲的是一套一套的理论,而中国的哲学讲了一个一个的故事。中国人重视直觉的感受,而缺乏系统而逻辑的理论说明,哲学也
是如此。在《庄子让王》篇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越国已经连续三代发生了把国君杀死而传位的事件了,因此有一个叫搜的王子,他将要做国王的继承人了,于是很害怕日后他的继承者会把他也杀死,就逃到山洞里去了,越国人到处找他,最后就找到了这个山洞,但王子搜不肯出来,越人就用艾草熏洞,逼他出来,无奈王子搜被烟熏出洞后,越国人就准备了一辆精美华贵的车子来迎接他回去继位,被逼无奈的王子搜只好手持缰辔,登车仰天而叹: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做君主,做君主,为什么偏偏不肯把我从这条死路上放过去呢!所以下面就说: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 至人是指那些做人境界最高的人,世上一般的人都追求身外的名利、禄位,然而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意义和快乐却是你自己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那么什么是这种安身立命的所在呢? 《论语》上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你听了道以后,居然就死而无悔,死而无憾呢?人生的道,生命的价值意义究竟在哪里?《庄子》上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列子乘风而行,他走起路来就像乘着风在空中飞行一样,这应该是很潇洒自在了,可是庄子却说他还是犹有所待者也,还是要凭借着风的力量来飞行,还是有待于外的,还不能算是最高明的至人。真正最高的至人是能存诸己,而无待于外的,是他内心之中有了一种自得、自持、自由的境界,他不再依赖或指望任何外力便能进入逍遥自在的精神天地,这就是下一句所说的隐璞乐玄虚。上次我们讲过卞和献璞玉的故事,可献的结果是两条腿都被砍断了,所以这里就说,你没有必要去献玉,你要将璞玉珍藏起来,去享受你自己的快乐。在这逍遥自得的境界之中, 功名何足殉,乃欲列简书,他说世上的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生命去追求功名,可功名哪里值得你去殉身以求呢?<史记伯夷列传》引贾谊的话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 众庶是一般的人,我们这些普通的庶民所欲求取的不就是自由、安定、逍遥自在的生活吗?许多人活着总想要建功立业,死后使自己的姓名列入简书(史书)留传千古,可你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牺牲了,还想什么名垂千古呢! 所好亮若兹,杨氏叹交衢,这个亮是诚然、信然的意思,若兹,就是如此,他说我所喜好的就是如此,是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是功名何足殉,而你们非要去追求那些身外的功名,所以我们只有杨氏叹交衢了。
杨氏叹交衢是(列子杨朱)上讲的一个故事,我上面说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书上都是通过讲故事来喻示其思想的,这个故事说的是杨朱的邻居弄丢了一只羊,杨朱就问,为什么派这么多人去追这只羊,对方说,因为岔路太多了,只好多派些人分头在各条岔路去寻找。等到追羊的人都回来了,杨子就问:你们找到了吗?众人说没找到,杨子很奇怪:你们这么多人怎么还把羊追丢了呢?对方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说岔道之中又出了岔道,我们不知该往哪一条岔道上去追了。这时有一个叫心都子(这是一个假托的人名,是说以自己内心为持守的人)的就说了: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身。他
说就像歧路太多追不到羊一样,学者若想追求的东西太多了,也会把生命也赔上去的,而且即使赔上性命,结果也会因为多歧而一无所获,只会落得个不知所之的困惑,正如王国维说的欲寻大道况多歧。现在嵇康用这个典故,还不是说你们追求的时候歧路太多,不知何往,他的重点是在交衢二字上。衢是大路,交是分歧、交插的意思,凡是大路都有交叉,一交叉就会有分歧,他的用意在于说明你们是要追求仕宦的,而我是不肯同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只好在大道的岔路交叉处叹息了:去去从所志,敢谢道不俱。你们按照你们的志意去走吧,这里他用的是《论语》里的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们的理想与我不一样,我们只有各走自己的路了,所以我大胆地对你们说:实在对不起,我们既然不是同路人,只好在岔路上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以上是嵇康的《答二郭诗》,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好把他跟他哥哥的赠答诗与他跟他朋友二郭的赠答诗结合在一起讲, 目的是看到他赠答诗中直言峻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