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408.8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
云窝
有上下云窝之分,背岩临水,响声岩、丹炉峰、晚对峰、天游峰、隐屏峰等环列于四周。磊落的岩峦之下,隐藏着许多洞穴,冬春时节常有缕缕烟云从洞中逸出,在峰石间卷舒,故名云窝。此外还有铁象石、伏虎岩、聚乐洞诸胜和叔圭精舍、水云寮、幼溪草庐等遗址。另有水月亭、问茶处等设施。
茶洞
又名玉华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据传原产茶叶极佳,故名。接笋、隐屏、玉华、仙游、清隐、仙掌诸峰环护如屏,人在洞中如隐井底。唐时曾建石堂寺于此。宋代刘衡、明末黄道周、清朝董天工等曾隐居于茶洞,有留云书屋、望仙楼等遗址。南北有二蹬道,可分别登临接笋、天游二峰。
由茶洞从峰南壁攀登即可登临,因峰峦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锐直上且半腰有横裂三痕的奇石即为接笋峰。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峰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构筑的武夷精舍遗迹。往峰顶向东盘绕,向北可至天游,由东南而下则可至仙钓台下。
响声岩,(noise rock)与云窝隔溪相对,因游人在岩前呼叫欢笑均能听见回声,故又称之为空谷传声。岩上题刻纵横,琳琅满目,仅朱熹题写的就有逝者如斯等就有三幅。岩下有一石倚于溪畔,名墨鱼石;岩右有一石名老鸦石,横插溪中形成一个险滩,名为老鸦滩。 位于溪南,临水而立。这里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镌刻着南宋至清代的23段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宋代理学家朱熹题刻的逝者如斯最引人注目。它告诫人们时光的流逝瞬间无情,要十分珍惜时光的宝贵,闪射出古朴的哲理美。石刻群中还有朱熹的《九曲棹歌六曲》、朱熹偕友遨游至此的两方题刻。朱熹的题刻如此密集地荟萃于一石之上,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岩石上还有宋儒蔡抗、邹应龙和明儒湛若水的记游题刻,记载了宋明理学在武夷山传播的盛况。元代名士徐梦奇、毋逢辰和明朝归隐官员陈省到此观赏朱熹墨宝的题刻,也赫然列于岩刻之中。天上山、一尘不到处等纪胜石刻一道,促人舍舟登岸,一睹为快。响声岩的佳妙之处还在于可以倾听回声。除了身临其境体现听觉美之外,此处还验证了老子说的空是无,无是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家之说。这是道家追求的空灵美。是超脱尘世、淡泊功利的一种境界。该岩与东侧的梧岗东西相对,形成一个喇叭形的穹谷。穹谷所对的北岸,群峰环峙壁立,游人的欢笑声在穹谷和北岸峰壁之间往返回荡,经久不息。响声岩之名也由此而来。游人至此,都会大喊几声,体验一下声音回荡的感觉。明陈省在岩壁上留下空谷传声石刻。
又名桃源洞,由云窝北行约1公里溯松鼠涧而上即可至桃源洞口。穿岩隙跨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田畴平旷,院舍井然,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苍屏峰、三层峰、天壶峰、北廊岩等环拱四周,开元堂座落于其中,是武夷山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此外,还有桃源及寿桃石、金砖石、离泉、吴公洞等。北行可攀登三仰峰。
又名灵岩,海拔225.4米,是一座巍然挺立的巨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岩洞:灵洞、风洞、伏羲洞。从岩项裂开一线,就像利斧所劈,高50余米,长178米,宽约1米,最窄处仅0.3-0.4米,从中漏进一线天光,宛如跨空长虹,被叹为鬼斧神工一线天。游人可从中穿越,其妙无穷。盛夏酷暑时节进入一线天,冷风习习,让人肌骨透凉,暑气顿消。一线天南面有一巨岩,其壁立如屏,上有大面积的岩洞,相传这是神仙楼阁。故名楼阁岩。由此往前,有一奇妙的岩洞叫螺蛳洞,人可从中爬过,仿佛进入螺蛳肚中穿行,妙趣横生。
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
旅馆、小卖部、茶室,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
武夷山风景区在1-3月因冬季过于干燥,黄岗山山顶布满厚厚枯黄的草甸
武夷宫上岸,全程9.5公里,历时约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