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现出当前有好多老师在正确、深入、个性化解读教材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读教材如果正确做不到,就难以深入地解读,就更难以个性化解读。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解读课文上出现了正确不足,深入不够,个性乱来的局面,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的。
比如苏教版国标版小学语文三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教学,听过十多位老师上这节课,老师的精力全放在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上。十多位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反复练说。至始至终没有看到一位老师在引领学生读完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后能够回过头来,好好地研究第一自然段。课后与这些老师交流,他们说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课时读过了。
当然这种解读教材下的课堂教学不能说不正确,但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来说,真的不到位。为什么这么说?每位老师都会引用一位科学家的语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如上叙述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位老师进行过这样的解读,课堂上当然就不会有这样的研究,老师就不会引领学生认识到这一课给予学生终身的素养是学会从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事提出问题,然后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没有这一解读,从正确解读教材来看,应该是不全面,不全面当然也就不深入。
雷奈克看到巴黎流行着可怕的肺结核病,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为什么雷奈克能够提出问题?这就是一般人与著名人士的区别!这就是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备的素养。而教材解读到这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才真正具备。 关于个性化解读教材问题,我觉得老师在解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时可以增加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听诊器是第一个听诊器?我想这是一个个性化解读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师生一下子就找到答案了,就是第五自然段的空心木管的两端是喇叭状的听诊器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正确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题思考到个性化的层面?完全可以。因为读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型启发是玩跷跷板的两个男孩不是在玩跷跷板,而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这种不同的玩法原型启发,其实就是第一个听诊器的‘原型’。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不是把原型原样拿来直接去用,而雷奈克也是如此,他是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到了呼吸声、心跳声。这个卷成筒儿的笔记簿不就是第一个‘听诊器’ 吗?通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雷奈克经常使用这个笔记簿式的‘听诊器’。那人们为什么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说成空心木管的两端是喇叭状的听诊器,而不把那个笔记簿式的‘听诊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呢?这个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是需要我们给学生讲的。
因为空心木管的两端是喇叭状的听诊器专利产品,笔记簿式的‘听诊器’不是专利产品,这也是从发现到发明的过程。而从文中可以读出,从空心木管到空心木管的两端是喇叭状的听诊器是一种再发现的改进,是一个效果更好的发明,是一个能真正推广的发明!
为什么将这样的思考作为个性化的解读,不作为深入地解读?因为这样的解读不是所有老师非常清楚的,达到这样的解读,需要老师有着个性的阅读与思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深入、个性化解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识所教的课文,充分做到正确解读。如果我们的课文解读都能够做到正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出现显著性的提高。